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学科专业

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层次。从1978年至1999年,本科专业从4个增加到11个,拥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授权点,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起了完善的本科、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权体系。

学科专业情况

1977年,设立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大气探测学4个专业,同时开办数学师资班。1978年,增加大气物理学、物理师资班、英语师资班等本科专业,开办天气动力学、气候学、大气探测学3个专科专业。

1999年,设立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信息工程、会计学、行政管理、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物理学等11个本科专业,开办9个专科专业。

学校1981年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准设立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天气动力学、应用气象学、气候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等4个学科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 1981年9月,首届7名硕士研究生与第二届1名硕士研究生在一起(前排自左至右:吴洪宝、雷兆崇、祝昌汉;后排自左至右:方之芳、盛华、陆维松、王盘兴、赵树海)

* 1981年11月,1978年入学的首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 1982年,农业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专业开始招硕士研究生。图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首届硕士研究生与导师合影(前排左二:屠其璞、左三:张培昌、右三:朱乾根、右二:周熙文;后排右二:郑国光、右一:张明华)

* 1995年5月,由朱乾根(中)、孙照渤(左)、何金海(右)组成的博士生导师领导小组研究教学计划

* 1997年7月,首届博士研究生郭品文(右一)、徐建军(左一)毕业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学校抓住学科建设的关键,培养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梯队以及高水平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1990年,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三个学科梯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 大气科学优秀学科梯队(自左至右:刘宣飞、徐海明、王盘兴、李京笃、孙照渤、何金海、彭加毅、朱伟军、陈雪萍)

* 气候学优秀学科梯队(前排左一:邓自旺、右一:周家翔、右二:余锦华、右三:史慧敏;后排左一:周锁铨、左二:江志红、左四:罗哲贤、左五:翁笃鸣、右一:缪启龙、右二:孙卫国、右三:陈万隆、右四:屠其璞)

*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优秀学科梯队(前排左一:陈万隆、左四:陈舜华、右三:戴铁丕、右五:张培昌;后排左一:杜秉玉、左二:王振会、右二:顾松山、右三:陈金荣、右四:林兆璋、右五:蒋本汤)

1978-1999年学科建设相关情况表

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天气动力学      大气探测与大气遥感    农业气象学      气候学

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

翁笃鸣     张培昌   刘桂馥     王盘兴   蔡美兰     王宝瑞   周文贤 李刚

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

天气动力学      气候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

孙照渤     张培昌   何金海     屠其璞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陆维松     申双和

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人选

陆维松     申双和   江志红     徐建军    郑有飞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管兆勇

江苏省“青蓝工程”第四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江志红

学校加强研究生的教育管理,不断探索高层人才培养规律,深化培养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 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

* 冯秀藻教授(中)指导研究生

* 王鹏飞教授(右)指导研究生

* 朱乾根教授(左)指导研究生

* 欧阳海教授(左)在指导研究生

* 刘乃壮教授(右二)在油菜田里指导研究生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