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教学工作

“基础+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961年4月,学校制订出了第一份教学计划,认真贯彻“少而精”原则,精选教学内容,既重视数学、物理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又以气象台站专门人才的标准为培养规格,强化动手能力、观测能力和预报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初步形成了学校“基础+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大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了各级气象台站的一致赞誉,彰显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 天气组教师绘制天气图(后排右一:梁汉明)

* 物理组教师集体学习(右侧中:田明远)

* 年轻教师试讲

* 梁汉明老师进行天气图分析

* 冯秀藻教授在给培训班学员上课

* 学生课堂学习

*1960级大气物理4班同学实习

*小气候实习

*参观雷达

*测风

*田间观测

*物理实习

*雷达观测实习

生产实习

1965年初,1960级130多名学生分赴全国19省、市、区气象局,开展为期12周左右的生产实习,与基层台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值班,得到气象台站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耐心帮助,锻炼了实践技能,结下了深厚友谊,为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扎根基层台站奠定了坚实基础。

* 1965年5月,1960级天气动力学专业学生30人在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进行毕业实习(第一排左三:郑喜莲同学、左四:郑敏老师;第三排右一:汤桂生同学)

* 1965年,1960级天气动力学专业学生在中央气象局门前合影

* 毕业实习顺利结束

学生外出实习期间,学校领导和教师深入地方气象基层台站,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听取台站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罗漠副院长(前排左一)、王鹏飞教授(前排左二)在四川名山县气象部门检查学生实习

* 学校领导和教师在江苏省常熟县气象服务站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前排中:张守义)

在南京大学的直接帮助下,1960年7月,天气与动力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气候学三个专业招收首届新生169人。1960级学生由南京大学负责前三年的培养,完成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教学与南京大学气象系学生合班上课,由学院负责教学辅导和学生管理工作。1963年9月,他们回到新校址学习。1965年7月,首届毕业生136人毕业分配。

* 1960年9月11日,中央气象局副局长江滨与南京气象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及第一届同学合影

* 1965年7月26日,南京气象学院举行首届毕业典礼

* 1965年7月26日,南京气象学院首届毕业生合影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学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学校各项工作都受到干扰和破坏,正常教学秩序被摧毁,停止招生和上课长达六年之久。

* 1969年师生野营拉练

* 学生及大部分教职工到六合县建设公社、金湖农场参加劳动锻炼

* 1967年5月,学校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排练节目

* 1976年9月,师生沉痛悼念毛泽东主席逝世

文化大革命”后期,广大教职工按照中央气象局的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教学活动。从1970年12月20日举办第一期“天气预报训练班”开始,学校先后举办了“天气预报训练班”、“农业气象”、“雷达气象”、“农业气象情报分析”、“县级农业气候区划”、“雷达气象回波分析”等短期培训班34期,受培训的学员达到2720人次,满足了气象部门日常业务需要和对培训天气预报人员的迫切要求。

* 1970年10月,举办第一期天气预报短训班时教学小组合影(前排右一:朱乾根、右二:沈觉成;左一:朱谦阳、左二:徐金辉;后排左一:陈久康、右一:李湘阁、右二:李银瑞、右三:程极益)

* 1971年6月,首届预报学习班一连全体同志合影

*1976年,雷达气象短训班结业留影

* 1977年9月,甚高分辨率卫星云图接收机短训班结业留念

根据国务院1971年6月19日发出的《关于大专院校放暑假和招生工作的通知》及上级指示精神,学院在停止招生工作六年之后,于1972年4月下旬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学员。首届招收的工农兵学员共149人,均为气象专业,学制三年。从1973年至1976年又先后恢复了气候专业、农业气象专业和大气探测专业的招生,总计招收工农兵学员924人。

* 1972级5班工农兵学员毕业合影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