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研究
【南信大精神大讨论】邢志昊:论“铸剑”的内涵与南信大精神的锻造
2018年06月25日    来源 : 党委宣传部阙华燕     作者: 邢志昊    发布 : 校史馆    

编者按:在此次征文来稿中,我们也收到了很多在校生的文章,从学生角度阐述了对“南信大精神大讨论”的理解。本篇分享的是我校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邢志昊同学的来稿。

  “铸剑”一典原载于志怪小说《三王墓》,粗粗看来它只是关于恩仇相因、阶级斗争的影射,而到了近代鲁迅先生却将这故事再一演绎,作为文艺阵线前沿犀利的一笔,他所唤醒的对象是全体国民的灵魂,所弘扬的内容是一种整体进取的社会风貌——诚然,直到今天我们还致力追求的大学精神、学府风气也囊括其中。不妨一问:尽管“铸剑”的内容因时嬗变,但那究竟是什么通了今古的仁人志士呢?答曰:“铸剑”的基本内涵。而这内涵本质上是关于积极入世、勇于进取的人生态度。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是我校的校风。风者,诚非自然之风,实乃人间之骨,故可将之视作大学精神的框架。精神若无框架来约束和引导,其结果不是蚯蚓般疲软无力,便是苍蝇般四处碰壁。

  关于“艰苦朴素”,古之人发论多矣。孟子便告慰年轻一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儒的后人也不乏和之者,如宋的范文正、明的宋景濂等都以少时求学之苦现身说法。再结合华夏历来的民族品质,“艰苦朴素”可谓一种传统矣。如今,虽不消重温先人们筚路蓝缕启山林的那种艰苦与自然斗争的生活了,或许物质条件也富足得不消今人们重蹈喝冷粥穿敝衣走远路了,然而,同当下对垒、与自我砥砺的学习生活如何能够懈怠甚至捐弃呢?正反例不胜枚举,观者当自明之。

  于是,“勤奋好学”方才不止于一种空谈,上文便是它的依据。有人或许会质疑:自古寒门无贵子,即便是今天,数据分析下来,重点高校的人才还是大多出自殷实的家境和发达的地区,所以,如何能勉强饥肠辘辘的人匀出闲钱买更多的学习资源呢?

    谬矣!因为这不能代表确凿的反映;恰如读书日阅读之风蔚然,但同样不能代表一年到头国民的平均阅读量喜人。而本质上,校风是一种立场和态度,读书之日书可以选择不读,但广大国民不得不顺遂风化,有所关注。这便是校风独有的约束力的作用。因而谈起艰苦朴素的思想,便只顾勤奋好学的行动,孟浪的心、慵懒的意都被无形中钳制住了。当然,要使校风从自发的认同和遵循升华到自觉的领悟与开拓,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那将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历程。

  “明德格物,立己达人”为校训,为大学精神的血肉构成。不难发现,这与“铸剑”的内涵一脉相承。明德格物,分别从主观人格修养和客观世界改造上阐述,人之所以可完善自身,在于“人能所能”,即有能动性,并且和为本能役使的一般动物不同,人擅长利用能动性;相对于一般动物感官层面的“小体”,人的特异性还在于还识“大体”,“大体”集中在心,心能思辨,由内而外照见他物,从外到内反馈自身。立己达人,动在于“立”与“达”的具体实践,静在于“己”和“人”的内在联系。先是独善其身,然后学有余力,则去渡人,则我施恩为德;反过来,他人先渡我,则我当感恩戴德,当以摆渡人为标榜而努力致之。

  那么,以“铸剑”为内嵌的当代大学精神该如何具体贯彻落实呢?我认为这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学风建设、教风建设和校风建设。

  首当其冲的是校风建设,因为这与校风所指导的内容息息相关。但除此之外,如何自主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才是重中之重。譬如,“艰苦朴素”这一点,远非在物质条件上多加苛刻的约束,而是如何将它内化为一种可以自然流露的情操,就像干将铸剑,当经历千锤百炼方才得绝世的宝器之后,彼时不见铁矿和熔浆,只见溢出剑鞘之外的锋芒。

  至于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此二者相辅相成,也共同组成了校风建设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教学相长”一词,往往被世俗说滥了,言之凿凿,行之有效否?莫须有也。让我们来重新定义这个词。先不妨扪心自问一番:“教学”还是“授受”的概念么?“相长”还是师生素质齐头并进的意思么?《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焉。作为大学校园的多数成员,学生一方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自然学风建设也应当成为更为关键的一环。因此,校风建设当从学风建设始。然而由于南信大的学子组成良莠不齐,倘使高屋建瓴,整体规划,学风建设又显得尤其艰巨。因此,还需引入“铸剑”精神的主心骨,发挥它的约束力是第一,其次再考虑凝聚学子,形成蔚然可观的学风。

  诚然,教风建设也不可成为短板。教风建设的前提是师德的培育,即“明德”。明其德,则称其职,然后轨物范世,在广大学子中形成良好的先进带头作用,随着德行风化的渐染,有望在校园内能形成“以德帅才”的良好风尚。回顾《三王墓》,纵然干将其人已殁,铸剑之才不得传世,其操守,其德行,莫不跃然在眉间尺、侠客处,乃至每一颗闻之而共鸣、而热血沸腾的心中。

  德之固然为我大学之纲领,当如何铸就及化人呢?答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何谓“以德立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第一是“正其身”,获得人格上的优越地位;第二是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在上者如师长,其身正,则可以施教;在下者如众生,其身正,则可以化人。

  何谓“以德立学”?恰中“明德格物”一训是也。又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辅也”,可见德之于学的基础的指导作用。放眼社会上人才的应聘,应聘方宁肯录用“有德无才”而摒弃“有才无德”者,因为诸多高智商告智识犯罪的案例道明了个中缘由。

  何谓“以德施教”?这不啻要求教育工作者们“以德立身”, 更大的挑战在于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之余,将德操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感化受众。“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者最先,播德者至要——道德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赞曰:掌上无剑,心中铸魂。为仁由己,因己及人。德之在身,可以统才,然后可以化人。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