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研究
【南信大精神大讨论】朱彦:做一个“明德格物”的南信人
2018年06月04日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作者: 朱彦    发布 : 校史馆    

 编者按:“母校的校训深深影响着我”,这是朱彦在毕业十年后的感慨。本文作者朱彦,是我校2003级校友,“铲史官”漫画创始人之一,去年公祭日刷屏漫画的作者。本篇分享他的来稿。

      记得母校的校训是:“明德格物,立己达人”。我深以为然。

  《南史·隐逸传·陶弘景》中说:“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刘知几《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

  母校的校训是如此之深的影响着我,以至我在求学的过程中和工作之余每当回想起这句话,我都会有不同的感想。

  记得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有次心血来潮报名参加了数学竞赛。当时也并未多想,因为全班同学都报名了,我也是跟着报名而已。去书店买了有关的数学竞赛的学习资料后,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直到有一天完成作业后,躺在床上休息,正好看到旁边桌子上的这本数学竞赛习题,就随手拿起来翻了翻。看到一个追击问题的时候,被里面精心设置的条件给吸引了,就像一个法医来到案发现场,凭着有限的线索,一步一步分析,最后求得真相一样。真相是如此的吸引我,以至于我坐起来拿起纸和笔开始演算起来。当最后求得答案的时候,那种通透的体验感是从来没有过的。这个时候窗外已经是夜深人静,小区已经没有几户人家亮着灯了。从那次后,每天回来都要翻翻这本书,并不是因为要去参加数学竞赛,而是因为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这次小小的体验让我初次尝试到了何为“格物”,以及“致知”。

  由于自己从小喜欢画东西,但是全是兴趣所致,并没有经过严格的系统训练,父亲察觉到这个情况后对我说:“既然你喜欢画画,那你总得知道画要怎么画吧?”于是我被送进素描班去系统的学习美术。在素描班学习到了光影、结构、线条等只靠自己没有办法知道的美术知识,这次对美术的“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对我后来职业上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除了美术之外,自己还比较喜欢科幻类文学,所以对科幻背后的物理学(特别是量子力学和天文学)、数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寻求世间万物的极致真相,大学的时候选择了数学专业,数学系所学的内容不光有数学课程,还有物理课程、计算机课程……在这些专业课程之外,学校图书馆更是有海量的书籍,从文学作品到各门专业类知识书籍一应俱全,一有空的时候就往中苑的图书馆跑。图书馆旁边就是明德楼,在不上课的周三下午和周末放假时间,很多时候就在明德楼看图书馆借来的书籍。在这里看了海岩的所有作品,看了有关天文学知识的书籍,看了旅游传记等等很多书籍,极大的开阔了我这个普通学生的视野。回到晖园的宿舍后,地下室还有一些租书的地方,可以看到一些最近比较流行的书籍,比如漫画书。因为在这里看过的海量漫画书,让我知道了漫画作品里的分镜处理、情节设置、蒙太奇、对白等各种知识,这些都融进了我的潜意识当中,为后来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最重要的是大学老师们的谆谆教诲,数学系的老师们最讲究的是逻辑的严谨性。记得有一次上模拟教学课,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这节课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我准备不是很充分,讲完后老师很严肃的指出从课件设置、题目数据、解决方案到态度等一系列问题所在,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以后做事如果有偷懒的想法,马上会回想起老师的教导。正是学校这种开放、包容又严谨的风气,以及贯穿于其中“格物”的校训,使得我在母校求学期间接触的知识面比较广泛的同时,在逻辑思维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为自己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浪历史”工作期间,除了负责日常的更新外,我还负责一些具体的项目,比如网站专题。在2015年公祭日时,我负责了新浪的公祭日专题的架构与搭建(因为在母校学过计算机代码课)、设计(因为有学习美术打下的基础)、大屠杀照片集以及结束语部分等。对于1937南京大屠杀,具体的细节我却并不了解,我觉得有必要去“格物”,弄清楚这一悲剧性的历史事件背后的史实。期间翻阅了《剑桥中国史》、《东史郎日记》、张纯如的《南京暴行》等书籍,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记录、影像资料甚至敌方留存的资料,在大量枯燥的数据背后堆砌起来的是一个清晰的历史片段,在理性的资料基础上迸发出的感性的情感如此强烈,以至于之前的所有工作经验都运用到了这个专题之中,比如之前网络上流行的同一地点老照片和现代照片拼接对比的模式,被我运用到了专题的末尾,并写上张纯如《南京暴行》里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这也是2016年公祭日铲史官团队创作的小女孩隔空对话最初的灵感来源。

    纵观整个求学期间学校校训给我的认知和行为准则上带来的深刻影响,在后来读王阳明先生的心学时突然“顿悟”,原来这就是对“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最好诠释。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