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研究
【南信大精神大讨论】林晔:南信大精神中的“德、勤、实、智、容”
2018年05月16日    来源 : 阙华燕     作者: 林晔    发布 : 校史馆    

  编者按:在“南信大精神大讨论”征文的来稿中,有一封手写稿令我们深为动容。这是我校91岁高龄的离休老教师林晔,在得知活动后忍着腰部酸痛亲笔手写并专门托人急件送来的。撰文情真意切,言之凿凿,充分显示了一位老南气院人对学校深厚的感情和对学校发展的殷切关心。

微信图片_20180516100602.jpg

  讨论大学的精神支柱,我认为可以从德、勤、实、智、容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并以我想到的一些事例充实讨论的内容。

  万事“德”为本。校训 “明德格物、立己达人”,做一个明大德、通达事理的人是学校育人的根本。除了“守公德、严私德”是对培养高级人才的基本要求之外,我以为在日常生活中“积小德、持恒德”也是检验德育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尺。俗话说:“做一两件好事并不难,一辈子做好事就很不容易”。南信大持恒德的榜样人物就出现不少,在我的印象中,一个平凡的职工几十年如一日做公益,老干部徐志祥同志便是一例。他不但能做到天天打扫院子,清洁环境,而且在有生之年,立下遗愿,是我校第一位志愿捐献遗体供医学学子解剖之用者,其高尚风格值得大家敬佩。一个人文化有高低,能力有大小,无论谁,毕生服务公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大家敬仰。

  成事“勤”为光。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就是围绕“勤奋、勤俭、勤勉”来要求南信大人的,勤于学习、勤为治学、勤于锻炼。我略举二例:一是1964年暑期,我遵领导之嘱带领一位气象系的学生绘制大幅的云图作为教具,该同学(名已记不清了)不畏酷暑,在彩绘中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后来使用效果得到一致好评,那位学生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精神一直给我很深印象。再有一例是我重回南气院的1982年的一个星期天,大气物理专业的两位女同学(一位姓苏,一位姓周)要求假日到实验室仔细揣摩气象仪器的传感性能,得到满足后那种获得感体现出的好学精神令人永难忘怀。毕业后,一位去了美国,在专业上有所成就,还有一位叫周毓荃的同学2010年50周年校庆时还返校为同学们作了报告,汇报她在气象局开展专业业务和科研工作的心得体会,并撰文在校报上发表,甚获好评。她始终奋斗在第一线,和她当年勤奋学习的精神一脉相承。

  科研教学以“实”为基。这里的实既包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包括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还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离退后,系领导要求我联合南大气象系和空军气象学院编一本大气探测方面的教科书,希望能在各大高校通用。任务下达后,时间很紧,当时没有仔细考虑可行性问题。约稿到了以后,我这个主编犯难了,三校的稿件深浅高繁相差甚远,尽管做了弥补削增等工作,但还是浅深明显,我又不能越俎代庖,最后只能勉强汇稿交气象出版社出版,这是第一本由三校联合组稿的大气探测学教程,使用没多久,就发现各章深浅高繁不一的问题在实际使用中问题较为突出。此书之后没有再出版过,也没有获得好评。此事引为最大的教训,就是一开始就没有从实际可行性出发,只凭一厢情愿,没有慎重考虑就忽促上马,反思起来,脱离实际的教训是深刻的。

  以“智”创新,在网络世界和信息化社会到来之际,智慧百科、智慧气象是未来必然的趋势。在这方面,我们这些老朽者没有多少发言权。只是希望新时代的学子们在创业创新的过程中,以智为谋,以智为标,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培养出像姚期智那样的领军人物,为南信大争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的内涵还在于“纳”与“容”,即不同的观点能够充分交流,不要匆忙下结论。1954年末,我曾写信给《科学通报》,就我国标准时区的划分问题提出意见,该报在1955年第二期上发表了我的意见,但是以后没有经过充分的讨论,就决定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时”作为标准时,当然,这个决定的优点是明显的,但也潜藏着一些不合理的后果,例如气象上日平均气温取统一标准时的代表性问题等。再说一件事,就是一些学术名词的命名问题,我记得与气象有关的一些名词如“湍流与乱流”之争,“人工影响的天气与人工导变天气”之争,我校老教授王鹏飞先生提出的意见,也并没有充分讨论就定了下来,以致后来将“人工影响”缩略为“人影”,现在看来,还不如王老提出的“人导”较为合理。至于在现行天气预报术语中去掉降水性质中的“间歇性降水”,天空状况去掉“少云”以及雨强与雨量预报中目前存在的暴雨与24小时雨量设限的矛盾等问题,笔者半年前也曾向国家气象局提过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我殷切地希望,容纳不同的意见开展充分的讨论这样一种精神应该不仅在大学校园中,也应该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普遍推广实施。

  所以我认为,德、勤、实、智、容是大学育人的要件,如能持之以恒,发扬光大,必将激励南信大继续阔步前进。

                                         林晔 

                                                                                                                                              2018年5月14日晨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