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研究
欲栽大木柱长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五十年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2017年05月15日    来源 :     作者: 贾冰    发布 : 校史馆    

2010年3月,我国北方进入了沙尘天气多发期,在中国气象局工作的卞赟深入我国沙尘天气前哨——甘肃武威,采访了一群在与沙尘搏击中默默付出的气象人,这其中有很多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的校友。同样作为南信大校友,卞赟在记者手记中感慨:“对在武威工作的校友们表示深深的敬佩,你们是祖国气象事业蓬勃发展的骄傲!”

从1960年到2010年的五十年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培养了近四万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虽不算多,但毕业生质量及其对气象行业的支撑作用和对国民经济其他领域的贡献却是独树一帜、有目共睹的。

 

  不辱使命 潜心教学

我国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近代气象事业奠基人竺可桢,和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新中国中央气象局首任局长涂长望,是创建南京气象学院的主要推动者。竺可桢在中国气象学会第二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向教育部门呼吁建立水文气象学院,“以更加适应业务上的需要,解决综合性大学和技术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缺点和矛盾”。涂长望在1956年7月的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高级技术干部极端缺乏,全国气象业务系统中只有104个大学毕业生。希望高教部扩大气象系的招生名额或成立气象学院。”于是,1960年建校的南京气象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

建校之初首份培养目标上的这样几句话,有着非比寻常的深意。“学生要具有熟练的气象业务技术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即能胜任气象业务技术工作。另外还具有一定的气象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设计能力,能独立从事气象科学理论和业务技术的研究革新工作。” 这既代表了作为学校缔造者的中国气象局寄予的殷切期望,也是学校对所负使命的深刻领悟。而从中提炼出的“厚基础,重实践”,成为其后五十年里南信大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办学的优势。

学校首先以著名气象专家、气象部门的业务中坚为主配备师资,他们中有朱和周、冯秀藻、王鹏飞、顾均禧、欧阳海、田明远、谭丁、章基嘉、夏平等等。他们始终以振兴中华培育英才为己任,无怨无悔坚守三尺讲台,夜以继日著书立说。尤其是一批来自中国气象局观象台、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央气象台、气候资料研究室、农业气象研究室的技术骨干,确保了学校教学能始终紧贴气象业务。

学校对教师备课、授课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如备课时间要做到1:4;要因材施教,要实施启发式教学等。当时,大部分专业课授课教师都亲自编写教材,使之体现紧密结合业务技术的特色,基础课教师则在与专业课的结合上下功夫,让学生打下了深厚的数理功底。其中《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和《小气候和农田小气候》先后分别荣获普通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一批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学校图书馆则是全国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

学校深知实验、实训对于培养气象人才的重要性。在当时高校教学条件普遍比较简陋的情况下,教师们亲自动手制作教学模型、绘制挂图,精心准备实验和各种教学用具、仪器设备等,开设了地面观测、高空探测、经纬仪气球测风等实习课和实习台实习,让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堪比正式预报员。

时隔半个世纪后,校友吴国雄院士、许健民院士等依然对“朱和周老师的天气图分析、王鹏飞老师的大气声光电和日晕虹彩成因、刘桂馥老师的数学物理方程、章基嘉老师的长期预报方法、夏平老师的锋面学说和短期天气预报思路”记忆犹新。 

  厚积薄发 英才辈出

长期以来,气象专业由于行业的艰苦性并不为高考考生热衷,但南信大以不占上风的生源培养出享誉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学生,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和国内一流高校学子相比毫不逊色。

在这里,困难时期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气、神代代相传,积淀出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在每一个南信大人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学生刻苦钻研,勤学向上。79级校友,美国《SCIENCE》杂志封面人物李占清教授就曾深有感触地说,“母校绝对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少了一些诱惑,多了一份安静,让我们能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学习,新生入学时高年级的老生还言传身教,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

这里走出了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还走出了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和一批全球知名大学的终身教授;这里走出了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高级外部关系官和美国NOAA官员,还走出了6位中国气象局局长、副局长和一批省级气象局局长;这里走出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CICC)首席执行官、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还走出了ESPNSTAR多媒体(中国)公司首席运营官、全球知名的玫琳凯精英执行首席。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在校友录上熠熠生辉,然而无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南信大人更彰显出这片沃土的本色。

黑龙江畔到五指山麓,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从西双版纳到大兴安岭,从载人航天工程到珠峰火炬登顶,从奥运气象保障到世博气象展馆,南信大人占去中国气象工作者队伍的半壁江山。多少南信大学子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建功立业,肩挑重担、勇往直前;多少学子在气象科技创新一线孜孜以求,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多少学子在崇山峻岭、森林戈壁、冰湖沼泽看云识天,坚忍不拔、兢兢业业。66届校友覃国振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5届校友郑媛媛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93届校友假拉被评为第七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4届校友吕道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的第一年就荣立个人三等功……这是一所大学成为一个行业发展基石和国民经济坚强柱石的根本力量所在。

正如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刘开福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们气象局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多数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那可是江南水乡,景色如画,气候宜人。但是这些可爱的孩子们,20多岁大学毕业,抛弃了舒适的自然环境,为了自己热爱的气象事业,背井离乡毅然奔赴武威,付出自己的青春,确实很不容易。目前我国气象事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 

  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人才培养是大学首要的功能。切实以育人为根本,这条办学之路,南信大已走了五十年。新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命题,高等教育形势的日新月异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自身从单一气象学科向多学科的综合发展又让南信大人才培养面临新的局面。继2005年取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之后,2009年,学校又掀起了新一轮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改革。

学校凝练了“精英型、国际化、技能型”的人才培养三个导向,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营造广阔空间。在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按照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四种类型,搭建了模块化专业培养平台,并依照三个导向进行分流、分类培养。作为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方案就像“专业营养师”,为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提供营养均衡又各具特色的“套餐”。同时,在全校所有非气象类专业开设气象科普课的基础上,此轮教学改革中又进一步细化为“3+5+10”的气象特色课程板块,通过学分制选课,所有学科门类的学生都将在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选修3门、5门或10门气象课程。这既为高速发展的气象事业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撑,也是学校依托优势学科探索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路。

新的教学改革不仅没有冲淡或弱化原有“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传统,还以新的机制使之延续、传承和发扬。为了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学校强化对教学“质”的考核,实行了新教师主讲资格培训与考评、博士学位新教师“岗前助教制”、教学优秀奖评选等等,配之以一整套与评先评优挂钩的激励措施,提升教学整体水平,并且促进教学好的的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上,让最优秀的教师上好最重要的课程,为学生夯实基础。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学校下大力气不断改进实验实训条件。在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的支持下,校气象台经升级改造后达到中央气象台硬件水平,国家级的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气象仪器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大气综合观测基地、农业气象试验站等,确保学生实习直接与实际气象业务接轨。学校还建有电子信息实验室、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实验中心、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实验室、会计学教学实验中心、传媒与艺术实验室等40余个实验室、27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8个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创建了南京中美合作遥感中心,同时在企业建立了?个实训基地。

近年来,学校先后三次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学院院长,一批教师获得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和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并建成了新一批的国家和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财务与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名列全省前茅,学校还被评为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学生连年获得省内外多项表彰,连夺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冠军、全国大学生男排超级联赛亚军、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手大赛冠军等,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CCTV”英语演讲比赛中,南信大学子也屡屡载誉而归

时代在变,但“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南信大学子身上薪火长传,厚重的大学精神锤炼坚韧思想品格,优秀的校园文化熏陶高尚的道德情操。身患白血病的学子夏丽在学校的帮助下战胜病魔,又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更多的人,被评为“感动南京十大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每年暑期,一批批南信大志愿者奔赴西部、苏北开展长期志愿服务,2009年志愿者数量在江苏高校中名列首位,其中5人参与“绵竹计划”江苏省援建工作。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