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回忆
【砥砺耕耘一甲子 气象万千六十年】第十五期
2020年11月18日    来源 : 校友网     作者: 苗新华    发布 : 校史馆    

编者按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评价最高的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说时提出。高等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永远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本期推出的一篇文章,介绍了面向世纪之交南信大人才强校工作的艰辛之路。



作者简介:



苗新华(1950- ), 19771月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后留校工作;先后在气象系担任教师和科研秘书;19964月开始主持人事处工作,19974-20052月,担任校人事处长、副研究员,兼任中国气象局人才交流中心南京气象学院工作站站长;20059月退休。1993年获得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师资管理干部称号。



迫在眉睫的人才危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发展遇到了从未有过的人才危机。从1960年建校算起,已经30多年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相继进入退休周期,虽然学校每年都在向国家气象局报计划补充年轻教师,但计划总是跟不上变化,学校师资队伍青黄不接,教师数量出现了负增长


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方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人们的物质欲望更加强烈,偏低的待遇使得高校教师难以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计算机、外语、数学、物理等热门专业的一些教师调离了学校,下海到高科技公司工作;一些青年教师跟随80年代的出国潮陆续到国外留学,很多人并没有如期回国。


另一方面,国家从1995年开始实施“211工程,学校作为1978年国家确定的首批重点高校,因为各种原因没能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一些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不久后,陆续考取了硕士、博士,从学校离职;一些高级职称的教师也从学校离开,或调入南京主城区的高校,或调入条件更好的高校,有了新的发展。

可以说,在当时社会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那几年学校教师队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失,已经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发展不得不正视的人才危机,迫切需要进行深刻变革。


用改革激发人才活力

适应时代的变化,学校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改革。到2004年升格更名时,先后进行了三轮改革。


第一轮改革从19936月开始,学校推进实施《南京气象学院综合改革方案》。为此,学校加大了调节计划招生(非气象类)数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紧缺人才,也为我校非气象专业的教师提供了用武之地;增加了气象类相关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带动交叉学科和相关学科形成新的增长点,为青年教师读硕、读博开辟了发展空间;设立了课时奖和超工作量奖,实现了教师实际收入略高于城区高校的同龄人;继续选送最优秀人才公派出国留学,积极协助教师自费出国留学,做好人文关怀。


第二轮改革始于19983月,为改变单科院校的先天不足,争取独立办学,孙照渤院长代表学院党政领导在教代会上作报告,学校开启了五到十年的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大力补充青年教师,加大力度引进新增本科专业学科骨干教师,重点引进新增硕士点各专业方向的带头人。招聘广告刊登在了《光明日报》,来自全国各地的副教授以上、硕士以上的大学教师陆续来校洽谈。中国气象局也对学校人才引进工作给予支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十几年间,学校从甘肃省气象局引进了罗哲贤夫妇,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引进了牛生杰夫妇等高层次优秀人才,使教学科研与气象业务现代化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人事管理改革方面,从19986月到19996月的一年时间,学校完成了精简非教学机构,定编、定岗、定任务全员聘任的工作。期间,增设了三个新专业系,合并了三个管理职能处。通过非教学岗位全员竞聘上岗,30多人转岗分流,其中也不乏干部转到工勤岗位。通过改革,师资队伍和职工队伍都焕发出最大潜能,精干高效,充满活力。



第三轮改革始于20002月,学校由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江苏管理,江苏发达的经济和开放的教育给学校发展改革和人才引进强大的支持。学校不再顾虑编制和高级职称的限额,动员各学科全面开放从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对海外引进的博士,学校还出台特殊政策,同意根据个人的学术成就可以直接申报正教授。大气科学学科智协飞博士就在这一时期回国回校,在实验教学基地担任关键岗位带头人,带回了德国天气在线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气象服务理念。


得益于国家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得益于江苏地灵人杰的地域优势,得益于学校办学规模和层次的明显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担心人才流失。


薪火相传培育优良教风

为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学校从1993年起决定对新入校的青年教师开展岗前培训。


还记得学校第一期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时任院党委书记朱乾根教授、院长屠其璞教授、副院长孙照渤教授、副书记郑昌圣等都参加了开班仪式。课程主要是《高校青年教师必读》和《心理学教程》。《高校青年教师必读》由时任副院长孙照渤教授,教务处、科研处、社科系领导以及部分骨干教师联合授课。为了让青年教师们能更加热爱教育工作,在前几期岗前培训班中还安排他们到陶行知纪念馆参观学习。


新老教师传帮带,薪火相传在校园。在每期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班上,学校都会聘请一位建校初期的老教师给青年教师介绍学校历史及优良校风,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此外,每期培训班还会邀请一到两位优秀青年教师进行经验分享,畅谈他们是如何从陌生到熟悉,如何热爱校园生活、快速健康成长的故事。当时的优秀青年教师管兆勇、苏向荣等都曾在培训班上做过报告。



除了培训班,青年教师们到各系、教研室报到后,学校都会安排一位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新教师熟悉备课、试讲、带实习等各个教学环节,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这是学校自建校始就形成的好传统。其中,尤以数学专业的潘闻天老师经验最丰富,指导最有效。


畅通国际化师资培养

国际化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初期,章基嘉院士担任气象系和学校领导时,就高瞻远瞩地构建了国际化师资培养战略,以后的各届领导予以继承并发扬。


记得早在1981年,学校选派首届硕士毕业生雷兆崇到英国进修转读博士。雷兆崇学成回国后把国际上最前沿的研究带回了学校,成为学科带头人。到了1992年,世界气象组织在全球招聘官员,学校推荐时任气象系副主任雷兆崇教授。他在众多国际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赴世界气象组织担任天气预报研究与热带气象处处长,负责制订和协调世界各国大气科学研究计划的实施,组织召开国际会议,安排举办国际培训班。1990年开始,我校每年为世界气象组织举办国际培训班,1993年经世界气象组织批准,正式在南京气象学院成立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培养了一大批高级气象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那个时期,学校每年都会选送大气科学各专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学习,他们回国后多数成为了各教研室、各系的骨干,有些还成为了学校的领导。比如,何金海教授等几位老师担任了系主任,屠其璞教授、孙照渤教授先后担任学校领导。除了气象,学校还陆续选送数学、物理、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的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他们回国后带动基础学科的教师拓宽专业思路,使得基础学科能在理论探讨和实际应用上与大气科学各专业的国际化圆满对接。例如学校数学老师吕纯濂教授,他在德国留学期间研究的论文,获得了世界气象领域的诺贝尔·热比尔·默姆奖,这是我国气象界第一次获得这项奖励。


回首往事,我非常感谢几十年来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教诲和帮助。永远感谢人事处同志同甘共苦,以事业为第一生命的奉献精神。那个时期,我们每天都互相被感动着,学校年度考核,人事处连年被评为集体优秀。最艰苦的年月,就是我最值得回忆的快乐时光!

https://alu.nuist.edu.cn/info/1047/1693.htm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