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回忆
【砥砺耕耘一甲子 气象万千六十年】第十四期
2020年11月18日    来源 : 校友网     作者: 王坚红    发布 : 校史馆    

编者按

记得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校内幼儿园”作为过去的“存在”,现在有许多人都不甚清楚了。然而在南信大发展特定时空中,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它的存在,解决了众多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因为它的存在,大学校园有了幼稚的歌声和舞姿,它的存在无疑是大学校园里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如今重建幼儿园已提上学校的议事日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欢乐的童谣,又重新在南信大天空飘荡。本期推出的文章,向您娓娓述说校内幼儿园的故事。

作者介绍

王坚红(1956- ),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气象学院本科、硕士毕业。1992年-1993年英国爱丁堡大学气象系访问学者。1999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理工学院海洋流体动力学博士学位。1998年-2002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2002年-2005年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研究项目经理。2005年8月回国任教。

记忆中的校内幼儿园

在计划经济时期,一般大点的单位都会有自办幼儿园,以解决社会服务不足的困难,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学校的幼儿园和托儿所,曾经的地点一处在水塔公园南侧, 一处是现在人才公寓9栋东侧的停车场。如今已被美丽的校园环境和现代的通行设施代替了。曾经的校内幼儿园为学校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解决了许多教职工的后顾之忧,也见证了学校的进步与跨越,协助学校度过了艰苦岁月,辛勤养育了许多教职工的孩子,为教职工撰写了家庭履历中最为生机勃勃的时光。笔者采访了部分退休教职工,将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回忆呈现给大家,纪念学校过去的年代,虽是学校的非主流文化,但值得铭记。


一、校内幼儿园的建立

1961年,南京气象学院从南京大学搬到现在的地址江北浦口区。一切都是白手起家,当然没有幼儿园。可是教职工们有孩子,工作和照顾孩子实在难以兼顾。于是章基嘉、王鹏飞、王玺春三家双职工家庭就合起来从南京雇请了一位阿姨,称为杨阿姨,为他们照顾三个孩子。其中王玺春家的孩子大概3岁,章基嘉的孩子大概2岁多,王鹏飞家的孩子最小,不到1岁。三家就找了一个临时的房间,两个大点的孩子,每人从家里带个小板凳,最小的孩子是家里拿来的摇篮,吃饭是各自回家吃。这可以说是学校幼儿园的前身吧。

61年下半年,林锦瑞老师有了第2个孩子,请了亲戚照顾月子。此时章基嘉教授已派往越南讲学,那时的产假是56天,林老师带2个孩子,还要上课,非常困难。这时期国家外事部门派人前来外派专家的家里了解情况和征求意见。林老师反映合雇保姆十分不易,现在学校里出生的孩子多了,希望能办个幼儿园。外事部门的人员及时向上级反映,很快中央气象局就下拨了800元经费给学校,支持建立幼儿园。学校也筹集资金为幼儿园制作了一批小床和凳子、桌子。并选了一位教工姚素云作为首任幼儿园主任,又找了几位教工家属,杨阿姨也转而成为幼儿园的工人,幼儿园就正式开办了。

undefined

建院初期的幼儿园

61年学校没有自来水,杨阿姨只好从池塘里提水给孩子洗尿布。池塘水很浑浊,需将池塘水放入桶中,再放明矾沉淀。62年旱的厉害,池塘里只剩一点点水,全校人喝水成了问题。学校一方面组织学生老师到南钢水库拉水,一方面请打井队在盘城打井。由于缺水,全校师生每人每天只供应1茶缸开水。打井队的工作也不顺利,打了几眼都不出水,最后终于打出水来,学校才开始有了自来水。杨永华老师(王鹏飞教授的夫人)因孩子太小,不能吃食堂的饭,在没有自来水和炉子的情况下,只好通过田间小路走到盘城,借卖热水的老虎灶处的炉子烧奶糕,再带回来给宝宝吃。如今的人可能只能够通过张曼玉、梁朝伟演的电影《花样年华》了解过去年代的老虎灶是什么样子。

二、专业化的幼儿园

1962年的夏季,李秀英老师从南师幼教学校毕业,分配到南气院工作。一位具有专业背景的老师来到刚组建不久的幼儿园。年青的李老师来到幼儿园,此时幼儿园已有十多个孩子。那时产假只有56天,所以婴儿57天就可以送幼儿园。幼儿园分为小托班(57天-2岁),托班(2-3岁),幼儿小班(3-4岁),幼儿中班(4-5岁),幼儿大班(5-6岁)。孩子少时,有些班不明确区分,七十年代末孩子较多,几个班区分清楚,每个班有2个老师,一个负责孩子生活,一个负责孩子教育。幼儿班有上课,包括语言、常识、美术、音乐、体育、礼仪等6门。有一段时间学校的教职工轮流派出去参加社教、四清等各种运动以及大批到苏北金湖农场劳动,孩子们无法跟随父母,于是幼儿园就开办全托。孩子们依家庭睡在一起,比如李蕤老师的儿子刚上小学,可是还不能单独在家生活,就和妹妹一起住在幼儿园,哥哥也可照顾和陪伴妹妹。全托需要更多的老师,学校也从内部抽调一些职工或教职工家属来帮助。幼儿园全力配合学校各项工作的传统一直保持着,在2005年的本科教学评估中,学校教职工周末加班,幼儿园也周末开放,解决教职工的后顾之忧。

幼儿园的业务及教学由浦口区教育局管理,经常有参观学习及观摩培训。初期没有什么教材,教具也多为教师自己制作。后来区教育局幼教部提供了一些教材,李秀英老师作为幼儿园主任也经常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幼儿教育期刊,学习期刊上介绍的经验与方法,应用到学校幼儿园。

幼儿运动会

2003年至2012年是徐丽娟老师任幼儿园主任。在此期间,幼儿园有大约80 多个孩子。此时幼儿园已经对外招生,当然本校教职工子女优先。对于幼儿园的老师们,已要求幼师毕业或者是持有资格证书。在幼儿园教职工中配备有1位保健老师,负责园里的卫生、每日晨检、制定营养餐、食谱、卫生消毒、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发生疾病上报等等。幼儿园有厨房,配备有1位厨师和1位助理,均持有餐饮健康证。他们负责一个星期5天每日1餐2点,每天午餐不重样,食品价格由物价局审核。每年也组织小朋友外出春游。南京各儿童游乐景点和公园都玩遍了。

三、爱心满满的幼儿园

学校幼儿园的建立源于教职工们的迫切需求,幼儿园的教职工也全心全意地为学校老师们服务。她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孩子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爱护。幼儿园的生活用煤要去大厂镇用板车拖回来,老师们都分别参与拉煤,冬天没有暖气,需要烧煤炉给小朋友取暖,就要拉的更多。特别是还需要木头生炉子,李秀英老师就到木工房去找下脚料木头,捡回幼儿园生炉子。

“双休日”制度实行之前,教职工们一个星期工作6天,而幼儿园的老师们则需要上班更早,下班更迟。学校教职工着急上班,有时就只好将孩子更早地送到幼儿园老师家里。比如林锦瑞老师早上有课,而孩子吃饭慢,就只好匆匆将孩子及早饭一起送到李秀英老师家,请李老师帮喂。还有司机刘和平,早上急着出车,而孩子还没有醒,只好急急忙忙将孩子用被子裹着直接送到李老师家,请帮助照看,这样的事情时常出现。有时家长太忙,傍晚不能及时来接孩子,幼儿园老师们就只好将孩子带回家,一起吃晚饭,饭后孩子爸妈来了,再接走。还有时家长实在忙,孩子就临时住在李老师家。

老师与孩子们合影

李蕤老师谈到1963年自己第二个孩子刚57天就送到托儿所。她本人是基础课老师,教外语,一星期6天都有课,往往上下午都安排课。还有晚自习,教师要求到晚自习教室巡视答疑,晚上9点才下课。托儿班的杨阿姨接了孩子,全权管理,直到李蕤老师晚自习下课后才去接回家。那时李蕤老师的丈夫还没有调到学校来,她一个人,全靠幼儿园的支持与帮助,幼儿园老师的延时工作,爱心呵护,才将工作顶下来。 幼儿园老师对待孩子非常负责,尽心尽力。一次孩子们在幼儿园的院子里玩,老师到教室里取东西,这时一位水工下班来接孩子,看到孩子在院子里,没打招呼,就将孩子接走了。老师从教室出来一数,少了个孩子,马上四处寻找,其他孩子都顾着玩耍,也问不出消息来。全体老师都非常着急,那时也没有电话、手机等联络方式,大家只好搜索式寻找,尤其担心水塘。后来找到他在校外的家,才知道孩子已在家里,大家方松了口气。幼儿园的老师们常常是早上班迟下班,还要兼顾幼儿园的卫生,擦窗拖地,管理小朋友的起居饮食以及账目,冬天要赶早到幼儿园生炉子,晚上迟走将炉火灭掉。还有是学校的一些活动及文艺演出,像是六一,元旦等节日,幼儿园也要编排节目,带小朋友们参加演出。幼儿园老师自己编制歌舞,教小朋友学习和排练节目,往往要在下班之后,很忙很辛苦。李秀英老师有了老大就将孩子送到乡下给婆婆带,自己全身心照顾幼儿园的孩子们。老师们都觉得这么努力工作是她们的职责。幼儿园的老师不仅爱心呵护与教育小朋友,还对孩子反复进行安全教育,照顾孩子,她们保持着警惕性,确认孩子们是安全的。

世纪之交的幼儿园 

李秀英主任特别谈到,那时大家都比较淳朴,工作分配到那里,就在那里干。做幼儿园的工作,就要对得起家长,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她在幼儿园工作了30多年,对幼儿园很有感情。现在退休了,也感到问心无愧,与幼儿园当年共同工作过的同事们一起为学校的发展做了贡献。李老师的努力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专业好,爱孩子。

拆除前的幼儿园

2012年校内幼儿园因各种原因而停办。幼儿园虽然停办,但它作为历史的存在,对南京气象学院直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幼儿园的孩子许 多已经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当年的幼儿园老师虽然已经退休,但他们的无私大爱应该被人们铭记。

https://alu.nuist.edu.cn/info/1047/1685.htm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