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回忆
【砥砺耕耘一甲子 气象万千六十年】第八期
2020年11月12日    来源 : 校友网     作者: 陈敏东 崔维军    发布 : 校史馆    

【编者按】“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科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从建校初期的单一学科发展到如今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局面并非一蹴而就。本期推出的两篇文章重点介绍我校环境科学和商科如何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青山绿水牵情切

万顷澄波更有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学科发展纪实

作者:陈敏东

作者简介

image.png

陈敏东(1964- ),博士,二级教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毕业、江苏省“青蓝工程”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曾任环境科学系副主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职。曾主持和参加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和教学成果奖6项。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大气成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力环境标准委员会委员等职。

六十年风雨兼程,岁月如歌,春华秋实;

六十年峥嵘岁月,沧海桑田,海阔天空;

六十年艰辛探索,不懈追求,与时俱进。

2020年5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建校一甲子,学校已建成以大气科学学科为核心,以环境、信息等学科为支撑的学科体系,形成“1+N”的一流学科建设格局。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可喜可贺。弦歌不辍,久历风云变幻;薪火相传,广育气象万千。现就自己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的部分记忆流水罗列,以为纪念。

风雨相伴十八年,峥嵘岁月忆往昔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简称“环科院”)前身是2002年设立的环境科学系。建系之初,量小力微,全院教职工仅8人。2003年初,我十分有幸成为第10名员工,加入环科系大家庭,同年先后被任命为系主任助理、系副主任。由于系主要领导出国访学,学校指定由我全面负责系里各项行政工作。虽然那时环科系一穷二白,大家仍在积极努力开办新专业,引进师资,创造条件满足本科专业教学工作。

一点一滴,当思来之不易。2003年环境科学获批二级学科硕士点,2004年,随着我校由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科系也随之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所设专业在原来的环境科学、生态学2个专业基础上增设环境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初步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2005年,我校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并获得优秀,同年“生态学”二级硕士学位点获批招生,至此学科建设步入正轨。

奋发图强,恒念物力维艰。2006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正式更名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生态学系、化学系等4个系部,郑有飞教授为首任院长,我任副院长。200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2009年,“环境科学”专业被教育部选为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环境科学”成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11年,“环境科学与工程”获批为江苏省优势学科;201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三个专业入选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入选第二批教育部“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2014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一期以A等级通过考核,获二期连续立项资助;2015年,“环境科学”专业获江苏高校品牌专业一期工程立项建设;2017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获三期立项资助。学科及专业建设呈现出递增式快速发展,成效显著。

励精图治开生面,平台建设显初效

2008年,我全面主持学院的行政工作,之后通过全球招聘,三轮答辩,正式被任命为环科院院长。此后十年,经学院不懈努力,奋发图志,2010年,“江苏省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获批江苏省科技厅立项建设,成为我校第一个批准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联合南京大学,江苏省环科院共建江苏省大气污染控制联合实验室,同年获批江苏省环境净化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4年,学院联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部南京环境研究所、复旦大学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获批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此外,获批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江苏省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示范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image.png

2015年AMPEC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至此,学院的实验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引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奠定了稳健扎实的基础,为学科发展插上了翱翔蓝天的翅膀,也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追梦圆梦的舞台。

image.png

2014年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中心授牌

超前谋划领学科,引育并举激活力

在校领导鼎力支持下,按照 “国外有名,国内有位,省内一流”的学科发展目标,在全院师生员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立足于高水平,积极践行“引育并举”的人才储备策略,学院人才队伍层次与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按照申报博士点的五个研究方向做好团队建设,超前谋划。为此,2003-2005年,相继获批“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二级硕士学位点;2009年,获批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批环境气象二级学科建设博士点和硕士点;2018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同年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2019年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22位,国际排名第145位,排名显著提升。

国际合作拓视野,以生为本见初心

环科院是校内最早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单位之一,2009年即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开办化学专业4+1硕士项目、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合作办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专业4+1硕士项目、与美国佛蒙特大学合作办学环境工程专业1+1硕士项目;2010年,与美国底特律大学合作办学的环境工程专业2+2本科、3+1+1本硕连读项目。2010年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的化学专业3+1本科合作项目,也是我校首个经过教育部批准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并于2015年被教育部评估为“优秀”。

image.png

2011年大气污染控制团队在雷丁大学访问

人才团队瞄高端,而今迈步再华章

在环科院担任主要领导期间,先后引进国家青千2名,这是学校零的突破,同时获批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3名,江苏特聘教授8人,其它省级人才36人,认真积极做好人才的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为引进人才创造科研条件,为他们快速成长奠定基础,为学科的倍速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也为学位点快速建设发展注入动力。

青山绿水牵情切,万顷澄波更有余。如今的环科院依旧咬定青山、绿水、蓝天不放松。学院正在学校领导班子的英明领导下,在全体环科员工的艰辛努力下,笃行以生为本,厚植大学精神,正沿康庄大道继续奋力前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此祝福环科院蒸蒸日上,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朝着一流学科的目标迈进,并祝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60华诞生日快乐,未来更可期。也借此感谢在环科院工作时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科发展回顾

作者:崔维军

作者简介

image.png

崔维军(1979- ),博士,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曾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现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建校六十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经迅速发展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如今,学校已从单一气象学科发展成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校。本文仅就我校商科的发展进行简要回顾。

一、顺势而为,应时而生——商科的萌芽(1991-2000)

“十年磨一剑,一朝展锋芒”,对于我校商科而言,十年时间方才孕育出商科的萌芽。纵观这十年的萌芽期,商科从无到有,发展到拥有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学科,实属不易。

1991年对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商科而言是个特殊的年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大量中、小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需要大批企业管理人才。为适应社会需要,1991年,南京气象学院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系——社会科学系,下设包括经济管理教研室在内的独立从事商科教学机构,并于同年首次获得企业管理专科招生计划,开设了企业管理学、管理学概论、会计学原理、管理会计学、工业经济学、经济法等商科课程,揭开了我校商科发展的序幕。

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专业汇编》介绍,我校是从1993年开始开设财务会计专科专业。1996年10月,国家教委、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准设立会计学本科专业,1997年夏季作为第一批次面向省内招生,到199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春泥苏醒,大地萌芽”,会计学本科专业的设置昭示着商科的活力无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前身是经济信息处理自动化专科专业。1996年,大气科学系首设气象信息处理自动化专科专业,该专业在当时是我国较为年轻的新型交叉型学科的专业,也是最有活力的专业之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于1999年设立,依托信息处理自动化专业发展和建设的基础上,以气象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为研究特色,具有鲜明的学校风格。十年的孕育,随着两大本科专业的出现,我校商科于新世纪正式踏上漫漫成长之路。

二、乘风而起,大有可为——商科体系的初步形成(2001-2004)

2001年,学校要求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认真实施学科专业优化和调整,抓好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大力加强一般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做好新专业设置,努力拓宽专业门类,大力扶持新设专业。在2001年底,我校对部分系部设置进行了调整,其中,首次设立了经济贸易系。这一教学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商科正式进入独立发展的轨道。

2002年1月,新设的经济贸易系开始独立运转,系里仅有一个会计学本科专业,会计学专业教师5人。一年后,经贸系便使得各项工作迅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据资料显示,经贸系在原有十二名教师(仅有两名副高职称)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五名专业副教授及一批紧缺专业的研究生,初步奠定了教师队伍基础。此外,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对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经贸系积极申办新专业,开辟新的学科领域,成功申报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两个本科新专业。其中,国际经贸专业的开设,还填补了我校“经济学”学科的空白。值得一提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是2003年新设立的专业,当时属于公共管理系。2004年财务管理专业成功设立,进一步推动了商科体系的形成。

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商科体系的完善(2008-2012)

2008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年”,全年围绕学科建设,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喜人成绩,学校的商科体系也在这一年迎来新的契机。作为我校商科体系发展的主要阵地,经济管理学院不断发展,专业涵盖了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7个本科专业。到2008年末,已有教职工98人,教授4人,副教授15人,博士24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与工商管理被确立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08年8月被中国气象局列为局级重点学科。

2009年经管院顺利通过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士学位评估,并新增了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专业增至8个。同年10月,经管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填报了《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书》,并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了论证,为实现“力争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和工商管理两大学科建设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的建设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0-2011年是商科体系进一步发展完善的关键两年。2010年,经管院围绕“创先争优”活动要求,继续重点整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等三个一级硕士点的申报材料。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硕士点顺利通过省内评审,实现了经管院管理类研究生学位点零的突破。

2012年是商科体系开启新篇章的一年。这一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培养方案得以重新修订。同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首次招录研究生13人,工商管理硕士点录取11人,这也象征着我校形成了商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迄今为止,经历了院系调整,我校已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专硕、会计专硕、应用经济学五个硕士点,并建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与MBA硕士点,体现我校商科发展之潜力巨大,这也为今后商科发展的再创辉煌埋下伏笔。

https://alu.nuist.edu.cn/info/1047/1664.htm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