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回忆
【砥砺耕耘一甲子 气象万千六十年】第二期
2020年11月04日    来源 : 校友网     作者: 靳道弟 王克俭    发布 : 校史馆    

【编者按】完整的历史总是由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所构成,总有一些重要的事件和决策会影响到历史的走向和全貌。建校六十年,我们失去了一些机遇,也抓住了许多重要的机会。本期推出的两篇回忆录,详细回顾了影响我校“强基础、重实践”人才培养特色形成的教学指导思想的确立以及决定我校今天发展规模和格局的“征地”过程。

决定学校发展规模的两次征地

作者:靳道弟

1.jpg

作者简介

靳道弟(1943- )男,中共党员,1961年入伍,1963年入党,当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1965年2月到南京气象学院参加工作,先后任南京气象学院团委书记、农业气象系党总支副书记、气象系党总支书记。1987年任南京气象学院党委副书记,后兼任学院纪委书记。2004年9月退休后担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离退休教师协会理事长、老年体育协会理事长。

明年是原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60周年。我于1965年2月到南京气象学院工作直到退休,可以说是学校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学校60年发展有很多方面值得书写和颂扬,我今天仅回顾一下学校世纪之交的两次征地工作。因为这两次征地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而我又是这次征地工作的实际参与者。我谨以此文来纪念学校成立60周年,并向在征地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同事们致以敬意!

胸中有大局 妙手点将军

2000年南京气象学院由原属国家气象局领导管理转为江苏省管理。这时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今后如何发展?当时学校的主要领导是屠其璞书记和孙照渤院长,我担任党委副书记,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干部、教职员工统一了思想,团结一致、充满信心的要把学院发展起来。那时学校规模很小,占地仅300多亩,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工一致认为必须首先征地,为学校扩大规模奠定基础。决定征地是学校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学校领导胸中的大局。

谁来负责这项工作?这在当时的校领导和很多干部心中已基本有了共识,那就是由我来负责征地工作。因为我具备了这方面的工作能力,同时我胞弟靳道强时任南京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便于和政府的沟通并取得政府的支持。在学校主要领导征求我的意见时,我当时考虑领导的分工,没有立即答应。但屠其璞书记和孙照渤院长还是坚持要我负责征地工作。利用暑假期间省教育厅厅长王荣来学校视察工作的机会,在送走王厅长当天晚上,临时召开了由全体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干部会议,借王厅长的讲话,提出征地任务和要我负责征地工作的意见,结果大家一致同意。事情到了这一步,我只能是无话可说地接受了这项工作,当然,从心底自己也是愿意为学校的发展多做工作,贡献力量的。屠书记和孙院长这件事真是办的高明啊!

设专门机构 人少办大事

学校专门成立了“院征地办公室”,有张芝和、李北群、陈忠三人,张芝和任办公室主任。据我所知,凡有征地任务的学校,其中征地的工作人员最少也有十几人,而我们仅三人。我们先后进行了两期征地,第一期征了原老校区以东到江北大道共635.74亩地,把学校大门开到了大路边;第二期征了原老校区向西共1041.26亩地。第二期征地时张芝和任校基建处处长,难有精力来顾及征地工作,征地办的具体工作实际上是由李北群、陈忠二人在做了。征地工作手续繁杂,困难矛盾重重,整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在工作中要和从省政府到生产大队的各级各类人员联系、打交道,其中的困难和艰辛可想而知。一期征地新校区建设光跑盖有关部门的公章就有一千多个,更何况许多公章不是跑一次就能盖上的。做征地工作必须有奉献的精神,个人在物质上得不到任何好处,反而要贴上电话费等费用开支,牺牲许多休息时间。但是征地的同志,不畏艰难困苦,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出色的完成了这项任务。通过征地,他们自身也到得到很大的锻炼,增长了才干。院征地办仅仅三个人,完成了征地工作,这真是人少办大事,这是现实中出现的神奇,征地办的三位同志应该永远名存在校史中!

明确目标 事半功倍

在征地办的第一次会议,我有一个比较正式的讲话,主要内容有:(1)征地工作是对学校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我们肩负着重任,这件事一定要做好,要让全校人人都说好,没有人说不好。(2)征地工作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锻炼和考验,既要做好工作,也要提高自己。(3)征地是政府行为,要依靠各级政府来做,要依照有关政策和法规来做,要尊重各级政府人员,虚心向他们学习,以诚相待,多交朋友。

这个讲话提出了征地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征地工作的方向和方法,这次会议实际上是一次动员的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和行动的会。随后我们的征地工作就照此展开了,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征地过程中,我们真心诚意地依靠各级政府,遵照多项政策法规,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如在第一期征地时,市规划局何惠仪局长建议我们要把规划红线划在路中间,把路边的58户拆迁掉。我们听取了她的意见,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随后的拆迁过程中,区政府派干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保证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完成。在土地补偿遇到困难,工作难以进行时,是当时浦口区林克勤区长亲自在干部会议上明确表态,支持学校的征地,帮助解决了问题。

再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二期征地的主要过程吧,为举办滨江学院,进一步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学校决定进行二期征地工作。二期征地是2002年二月下旬正式启动的,到当年9月省里的土地批文就下发了,历时半年多就完成了征地任务,这真是奇迹!这其中各级政府的支持帮助是关键所在。

我们二期征地的立项报告是2002年春节后上报省里的,当天下午我们就去了市规划局,请帮助预先划规划红线。按正规程序,要先有立项报告,规划部门才能受理划红线。但市规划局考虑我校实际情况,特事特办受理了我们的项目。开始没有适合的土地图纸,就先用别的图纸代替,同时派勘测人员去实地测绘制图。这样,当年四月底省里征地立项报告批下来时,我们的规划红线也规划好了。

规划进市土地局窗口时,土地局的领导建议我们把二期征地项目分为二批才好。因为在二期征地范围内共有900多亩耕地。国家规定征地超过500亩耕地的项目都要报经国务院批准,那样一年两年也未必能批下来。因此我们又请市规划局帮助把二期征地规划红线从中间再划一道线,把二期征地一分为二,分为一期、二期。这样每期项目征地中耕地数都没有达到500亩了,后来省里九月份下发土地批文也是下了两份批文。

征地项目进土地局窗口后,要出地类图。在正常情况下,要两个月左右才能出图。但土地局给予了我们特别支持,一周时间就把我们的地类图画出来了,这又给我们省了很多时间。

总之,各级领导的关心,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是我们事半功倍高效的做好征地工作的保证。

2000年学校划归省管,这是学校发展的里程碑,是学校新的发展时期的开始。而征地的完成则是学校新时期发展的第一块重要基石。在这块新的校园土地上,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今,当年在征地工作中崭露头角的征地人李北群校长,正和他的同仁们一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继续创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明天的辉煌!

建院初期确立教学指导思想的一次重要会议

作者:王克俭

2.jpg

作者简介

王克俭(1932- )男,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副研究员。

1951年7月参军,1954年到中央气象局工作,1960年9月由中央气象局调到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工作。

1960年到1989年先后担任教务科副科长、科长,教务处副处长、处长,1989年到1993年担任基础科学系主任,曾任两届党委委员,院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院职称评选委员会委员,院世界银行贷款办公室主任等职,1993年退休。1994年到1998年担任江苏省在宁高校离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学院离退休教师协会理事长。

1961年初,中央气象局召开气象学院院系(处)两级领导干部会议,研究落实61级的教育方案问题,这次会议明确了学院的办学方向和指导思想,规定了学院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央气象局于1960年1月12日报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建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由中央气象局组建和直接领导,同年招收60级新生,学院和南京大学气象系商定,学院60级学生按南京大学气象系的教学计划,前三年由南京大学气象系负责教学,学院从61级新生开始全部教学任务由南京气象学院独立完成。为此学院研究制定61级教育方案,对五年教学过程安排提出两种方案,报中央气象局审定。第一个方案,按照毛泽东的实践活动论精神五年分为四个阶段:(1)在校学习基础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2)到气象台站进行生产实习、实践锻炼;(3)回校学习专业技术知识;(4)到气象台站通过实践做毕业论文。第二个方案分为三个阶段:(1)新生到校后直接到气象台站实习锻炼一年;(2)回校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3)到气象台站通过实践做毕业论文。

1961年初,由罗漠院长带领教务处、气象系的领导到中国气象局参加会议向局领导汇报61级教学培养方案。局领导听取汇报后作了重要指示:明确提出学院是为了适应气象事业发展迫切需要专业人员而设立的院校,学院必须面向全国气象台站办学,主要任务是为了全国气象台站培养能做气象观测,会做天气预报的气象专业人员。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高级气象专业技术人才。根据气象台站高度分散,有的工作环境条件比较艰苦的特点,因此培养的人才要政治上过硬,要具有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专业方面,既要加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既能掌握必须的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在理论知识方面要不低于(或接近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气象系的水平,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要超过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气象系的水平。

在教育方案中五年教学过程安排方面,按照学院提出的第一套方案执行,这个方案符合实践论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人才。

学院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制定了61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坚持学习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课以外,还专门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为年级配备了专职政治辅导员和教师及兼职班主任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在教育计划中安排了学生参加建校劳动和农业生产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抗洪救灾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在教学管理方面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如(1)认真备课讲课,上课不能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系和教研室要进行督促检查。(2)试讲制度,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教师要先试讲,由系和教研室组织听课,评议考核合格,方能开课。(3)教学检查制度,在学期中和学期未进行全面的教学检查,要检查教学进度,教学秩序,教学效果,教育质量,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研室,系和院职能部门领导都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和课堂上去检查听课。(4)观摩教学制度,系教研室要组织新开课和开新课的教师听有经验的教师讲课,以老带新培养新教师。(5)教学联系制度,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参加学生的每周班会,交流教学情况,教学相长。学院从严要求坚持执行这些教学管理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了五年的教学过程,顺利完成了61级教学任务,培养了合格的高级气象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分配到气象台站工作后能较快适应工作需要,担起气象观测,天气预报等气象业务技术工作,深受广大气象台站的欢迎和赞誉。一致肯定我院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有的学生在气象台站经过不久的实践锻炼,就成为气象台站的专业技术骨干。分配到教学、科研岗位的学生,经过实践锻炼和刻苦钻研成果显著,如吴国雄等同学已成为全国知名的高级气象专家。

学院61级的培养方案,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当然,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逐步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级气象专业技术人才,享有“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的美誉,成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在南京气象学院发展的基础上,于2004年5月升格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校的发展更加突飞猛进,从一个单科性的气象院校,一跃成为以气象学科为特色包括理、工、管、文、农、经、法、艺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全国重点高校,成为全国双一流的建设高校,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回顾建校60周年的历程和成就,我们都倍感欣慰和自豪,希望我校再接再厉继续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努力把学校办成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

https://alu.nuist.edu.cn/info/1047/1477.htm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