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校史回忆
老教职工宋子产回忆
2017年04月27日    来源 :     作者:     发布 : 校史馆    

  采访对象简介

  宋子产 男 1934年生,原纪委监察员(副处级),湖北人,1959年12月初由中央气象局调来我校搞筹建工作,是建校元老,对早年建设我校历史了解较多,宋老师是离休干部里较为年轻的一位,身体健朗,谈吐铿锵有力、热情开朗。

  二、采访内容

  宋老师,湖北人,初中毕业后就应征入伍。当解放军的日子,宋老师打下了夯实的政治基础,磨炼了一身正直坚韧的意气。从电话里谈吐的铿锵有力到近距离接触的谈笑风生,宋老师精神抖擞、思路清晰,任谁也看不出这是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

  1949年5月武汉解放。当时宋老师15岁,正好初中毕业,应征入伍后由于年岁尚小,便被安排在部队里学习政治、军事。早年的解放军生活培养了宋老师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

  1959年12月,宋老师由中央气象局委派到南京,参与南京大学气象学院的创建。当时委派了二三十个人员,其中教学人员只有几位搞气象的老专家,其余大多是行政人员。创建初期老师们时常要去南大交流、学习,可是由于学校位置比较偏僻、大桥还未建成,求学之路十分艰辛。老师们早上七八点从学校出发,等一小时一趟的公交车,若遇上半路抛锚的情况,一耽搁就是两三个小时。过江的唯一办法就是坐轮渡,所以老师们通常早上出发傍晚才能到城区,一天下来疲惫不堪,饿了买两个烧饼就着水充饥。老师们谁也不喊苦谁也不叫累,年复一年地坚持着,直到68年大桥通车,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

  1960年5月,学校还未竣工,开学典礼在建筑工人简陋的草棚食堂里举行,南京气象学院正式成立了。1960年9月,学院招收新生180多名,学制五年,分三个系(天气动力、大气物理、农业气象),在南京大学借读,61年开始学生才正式在南京气象学院上课。那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大旱,学校喝水得去大厂用人力水车拖,学生们洗脸只能去水塘洗。提及学校创办之初的艰辛,宋老师几次热泪盈眶。逆境出人才,61、62届学生通过艰苦奋斗最终在各领域崭露头角,学校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风气,如今校训里便有这样的影子。这种风气的形成很大原因是受学校老师的影响,建院初期的几年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大都是解放军,他们把部队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带入校园、融进学生的思想。

  在学校的生活,宋老师过得简单而丰富,平时大多时间忙于本职工作,工作之余则会去教室旁听一些哲学、政治经济学之类的课程来升华自己。风风雨雨,宋老师走过了三十五个年头。

  学校原先占地面积只有三百亩左右,如今已扩展至二千一百亩;专业以前只有三个系,现在已扩充至几十个系;学生也从最初的八百多名,到如今的三万多人;建校时老师一百多个,而现在一千二百多个,其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博士生。看着学校慢慢成长、羽翼渐丰,宋老师满是欣慰。

  虽然宋老师已离休21年,但仍心系着学校的发展,手边始终放着一两叠校刊。被翻阅了无数次的校刊泛起了微黄、翘起了边角,宋老师仍然把它放在沙发边上。时不时宋老师会回学校看看,向校领导提一些中肯的意见。每次经过老操场,宋老师都会亲手抚摸一下梧桐粗壮的枝干。当年亲手栽下时还是一株小树苗,如今却已是参天大树,一草一木、一寸一瓦都饱含着宋老师的深情。宋老师将一生最灿烂的年华献给了南信大,这里刻录着他的青春,而学校就像他的孩子,他爱它爱得深沉。

  看到如今学校的老师为人师表,校领导作风优良,学生勤奋好学,学校正一步步走在上坡路上,宋老师满眼喜悦。当然,宋老师也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学做“人”,只要人正,其他自然会好起来,千万不能走弯路,正道哪怕走得慢一些,也是在往前走。其次,要学会排除社会干扰,切勿眼高手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专注在利于自己发展的事上。在宋老师这样的谆谆教导下,他的孙女才会如此出色。在大学时宋老师的孙女是南理工学生会的副主席,现在在美国深造留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青年。

  现在,宋老师一个人住,简单的生活,简单的柴米油盐。早上起来,宋老师喜欢下六楼去遛弯儿、买菜、唠嗑,吃完饭后,看看电视、看看书籍,时光静静地流淌着,充实又简单。宋老师瓶瓶罐罐的药不少,但他心态特别好、越活越年轻了。知足常乐是宋老师向我们传递的人生哲学,简单的话语却包含着岁月的沉淀与精华。也正是这样乐观朴实的生活态度,才让宋老师年过八旬仍看起来意气风发。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