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史料撷英
雷兆崇:我校与爱丁堡大学的国际合作
2019年10月29日    来源 :     作者:     发布 : boda    

作者简介

雷兆崇(1945- ),男,中共党员,博士,教授。

1963年到1968年在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分配云南省易门县气象站、玉溪地区气象台工作。1981年在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专业硕士毕业,之后到英国爱丁堡大学气象系做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1986年回国后在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工作。1992年赴世界气象组织秘书处工作,曾任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处处长、大气科学研究与环境司代司长。2008年回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WMO区域培训中心工作。

1981年7月,我在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硕士毕业,与屠其璞老师一道作为我院的首批访问学者,被派往英国进修。开始在爱丁堡大学补习了三个月的英语之后,我于1981年11月1日正式到爱丁堡大学气象系开始专业进修。当时的英语水平很差,我在该系旁听了为本科生开设的气象学基础课和为研究生开设的专题讲座,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英语水平。此外,主要是集中精力学习、掌握了如何使用爱丁堡计算中心的计算机系统,并协助邓肯(Duncan)老师改进、完善了该系的首个专业绘图软件包,受到导师的赞赏。后来我又利用1979年全球大气试验资料(FGGE IIIb data)研究了大气经圈环流,并写成论文在国际会议发表。邓肯老师对我的工作比较满意,经他推荐,并得到我国驻英大使馆教育处的同意,我国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亲自写信给WMO秘书长,使我获得了世界气象组织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1983年3月,我写出第一份研究报告,通过口试正式取得了攻读博士学位的资格。

这时,我的英语水平比一年前已稍有进步,于是爱丁堡大学气象系邀请我作了一个介绍中国气象事业和南京气象学院的报告,我谈到了南京气象学院的历史和发展,1978年教育部批准南京气象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南气院为中国气象局培养了大批的骨干技术人才,被誉为“中国气象人才摇篮”,同时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气象专业教育的大学。该系的老师们对此很感兴趣,主动提出与南京气象学院气象系建立正式的学术联系,进一步加强两系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我将这一提议向使馆教育处、国家气象局外事司和南气院的院系领导汇报后,均得到正面的回应。

我开始与该系的老师们讨论这一学术联系可能包含的具体内容,我们一致认为,可以包含双方的教师互访及在对方授课、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交换及联合培养、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以及交换教学信息和资料等。在讨论中特别感兴趣的是,双方可以开展科研合作。当时爱丁堡大学气象系的威斯顿(Keith Weston)博士正在研究有关酸雨和大气边界层臭氧问题,而国内对空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也日益重视,南气院有老师也在研究,因此这一研究方向可以进行科研合作及博士生联合培养;邓肯(Charles Duncan)博士则对计算机在气象教学中的应用感兴趣且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南气院的气象教学和培训规模特别适合应用、检验及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软件并从中受益,这可以成为双方合作的又一重要领域;此外,哈乌德(Robert Harwood)博士在平流层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以及我本人正在做的大气环流的数值模拟和数值试验,也可以列入双方合作的科研课题。我校的有关领导对这些想法表示赞同,当时任我院气象系主任的朱乾根教授开始与对方信件交流,并于1984年2月27日正式签署了双方长期合作的学术联系协议。

在这一协议框架下,双方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爱丁堡大学的邓肯、威斯顿、哈乌德博士都先后到我院访问、授课并探讨科研合作,我方的朱乾根、翁笃鸣等领导曾访问爱丁堡大学及其他英国科研、教学及气象业务单位,田永祥、苗春生、陆汉城、管兆勇等教授曾亲赴爱丁堡大学从事合作科研,双方交换培养了数名博士研究生,爱丁堡大学气象系给我们提供了他们所有的1979年全球大气试验资料。我本人也于1989年初再次前往爱丁堡大学三个月,除合作科研外还指导了该校的两名博士生的科研项目。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对于我们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济支持,1986年秋天我陪同邓肯博士到上海访问时,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文化参赞特地在上海丁香花园餐厅招待我们共进午餐,席间参赞先生肯定我校与爱丁堡大学的合作交流是华东地区高等院校与英国高校建立正式学术联系较早的,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1990年之后我一直在世界气象组织工作,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两校之间的合作,但与爱丁堡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无疑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今后的国际化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