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史料撷英
吕继成:借读南京大学时的学习和生活
2019年10月29日    来源 :     作者:     发布 : boda    

吕继成(1939- ),1959年月考入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1960年8月由吉林师范大学选送到南京气象学院学习,1965年8月毕业,由南京气象学院分配留校工作,先后任农气系学生政治辅导员,气象系天气教研室教师,气象系教学科研秘书,系办公室副主任,院办公室秘书科副科长,院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职务,1999年9月退休。

南京气象学院建院后招收的第一届60级学生,主要来自江苏、上海、浙江和四川等省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总计168人,分为天气动力学专业二个班、大气物理学专业二个班、气候专业一个班,于1960年8月底入学。当时南京气象学院刚创办,还没有独立的校区,虽然从中央气象台和气象研究所等单位抽调一部分业务骨干并接收了一批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研究生、本科生初步建立起一支师资队伍,但不能完全独立进行教学,所以60级学生一入校即到南京大学借读。从1960年8月到1963年暑假后回到气象学院独立校区上课,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整整学习和生活了三年。

当时学院的名称叫“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借读期间由学院派出教师进行学生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籍管理,教学活动是按照南京大学气象学系的教学计划进行的,和南大相关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做实验和考试。我所在的大气物理学专业基础课是和南大气象学系的高层大气物理专业、数学系的数学天文专业和物理系的物理专业的学生一起上课,主要的课程有数学、力学、电学、光学、热力学、数学物理方法、流体力学等基础课程。由于气象学院的学生高考入学分数与南大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学习上都非常勤奋刻苦,上大课时最早到教室的往往都是气象学院的学生。上课的教室是一些简易的平房,有的教室甚至是草搭建的房顶,如“南草平”,教室低矮狭长,光线很暗,没有扩音设备,坐在后面不仅黑板上的字看不清,老师讲话的声音也听不清,所以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教室占座位,然后才去食堂吃早饭。

上大课的老师都是南大水平较高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如教力学的梁昆淼老师、教电学的冯端老师,教高空气象观测的牛天任老师、教流体力学的余志豪老师、教动力气象学的党人庆老师等。小课的辅导老师都是由气象学院的教师担任,如刘桂馥、蒋修武、申忆铭、周文贤、戴铁丕等老师。另外还有担任党史课程辅导的高秋萍老师、上体育课的郭祥福老师、张荣松老师以及董泽涛等外语老师。他们经常到学生宿舍辅导答疑,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耐心热情,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

同学们十分珍惜在南大的学习机会,学习上都非常刻苦努力,每次考试成绩与南大的同学不相上下,一些优秀的学生如大气物理学专业的薛纪善,皇甫雪官,何金海,高昆,天气动力学专业的许健民,乌元康,气候专业的方之芳,何敏等在全年级都是出类拔萃的。

我们和南大气象系的学生分住二栋宿舍楼,吃饭是在同一个食堂,除了在一起上课之外,课余时间也常在一起活动,虽然也会在诸如图书馆占座位,吃饭排队等一些小事发生过矛盾,但彼此相处还是比较融洽的。在南大借读时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生活物资供应非常紧缺,粮油、肉、包括豆制品都是定量供应,南京的各高校学生食堂的伙食都不是太好,但南大却是个例外。在最困难的1960年冬季,学生食堂还能每周一小荤一大荤,这主要是南大郭影秋校长的功劳,他让食堂提前储备了香肠、肉、罐头等。在困难时期能吃到这些是不容易的,这件事给在南大工作、学习、生活过的师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大家都十分感谢郭影秋校长。

按教学计划安排,每个学期都有二至三周的劳动课,大气物理学专业的学生第一次劳动是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1960年11月份到南京江宁东山镇气象学院的建筑工地参加建校劳动。江宁东山是气象学院的第二个校址,第一个校址是在南京市东郊的马群,由于马群被规划为军事区,我院校址才改到距江宁东山镇三里多路的上章村附近。1960年11月7日,大气物理学专业两个班的50多名同学来到东山气象学院的建筑工地,那里已经盖好一栋准备用作医务所的平房,还修好一条环形水泥路,同学们就住在窗子上还没安装玻璃的平房里。附近有一个废弃的飞机场,机场上有几条长满荒草的跑道和几个圆顶飞机库,工地上有许多建筑材料如木门窗,水泥等就存放在机库里。



江宁东山原校址劳动(摄于1960年)

后排左起:陆龙骅  王鹏飞  蒋雪谷  谢光德  叶毅明  徐玲娣

前排左起:李海龙  许漳水  廖国衡  王新之  吕继成

我们的劳动任务是由学院在工地上的行政负责人马文行组长分配,除搬运水泥等建筑材料,还有一些人员打猪草,收集猪饲料,因为工地上还养了几头猪。我所在的劳动小组还有吴荣春,陈德勋两位同学,我们的任务就是打猪草。每天我们推着板车,拿着两根长长的竹杠在工地附近的池塘里打捞水草。吴荣春同学是江苏宜兴人,家住农村,在家里打过猪草,他把两根竹杠插进水里,在水里一绞就拉出一堆水草,在他的指导下我很快掌握了捞水草的要领,我们一天可以捞好几车水草。11月份南京已进入初冬,天气已比较冷,我们睡的木板床虽然铺上了厚厚一层稻草,晚上还是冻得睡不着,粮食定量不足,荤菜也很少,总是吃不饱,但同学们克服各方面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和我们一起参加劳动的还有大气物理系主任王鹏飞老师以及田明远等几位老师。虽然以后学院的院址又从江宁东山搬到浦口区盘城并多次参加了新院址的建院劳动,但东山的建院劳动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在南京大学借读期间学院的领导和老师对我们非常关心,经常到宿舍看望我们。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也直接到汉口路26号一栋二层小楼里去找老师,这里是南大专门为气象学院安排的办公地点,学院的各系和教务处就在这里办公。在借读期间副院长武士魁,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张守义等领导同志都给我们作过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的报告。使我们最难忘的是罗漠院长在1961年

新年来看望同学们并和我们一起聚餐,这是我们入学后第一次近距离见到罗院长并亲切交谈。罗院长询问了同学们在南大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勉励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气象事业做出贡献。

1963年6月,在我们即将结束在南大的借读之前,学院派出院团委副书记肖书鐸等专职政工干部对我们进行了二个星期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每位同学都对在南大借读期间的学习和政治思想作了全面的总结和自我鉴定。8月,我们结束了在南京大学的借读生活回到了位于江北盘城龙王山下自己的学院。在南京大学的三年,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很大收获,为后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