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史料撷英
罗哲贤:平实催化精彩人生
2017年05月11日    来源 :     作者: 校史馆    发布 : 校史馆    

  6.jpg

  他没有留学的背景,却始终站在最前沿。

  他有着精彩的人生,却是最平实的学者。

  他获得过诸多荣誉,却拥有颗淡泊的心。

  他是铁骨铮铮男儿,却不乏脉脉之柔情。 

  他就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遥感学院博士生导师罗哲贤教授。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奔赴东北,西临兰州,又南下金陵,他工作过的地方有东北航空护林局业务处、林业部森林防火研究所气象室、甘肃省阿拉善右旗气象站、兰州中心气象台、兰州干旱研究所等。几十年来,他将大半辈子的时光和精力奉献给了中国气象事业和气象教育事业。他一直奔跑在台风预测理论、干旱形成与预测以及大气运动的非线性过程等领域最前沿,取得了有创新性的结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影响。 

宝剑锋从磨砺出

  罗哲贤读大学时成绩就不错,凭着对气象学的兴趣,他在校期间就萌发了投身科研的理想。“他学习很勤奋,在课堂上最喜欢提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伍荣生教授对他的印象很深。1965年的夏日,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南京大学的校门走出,身背行囊、风尘仆仆地奔赴边陲工作。

  1970年起,在一线气象业务部门工作的他既承担着较重的气象业务,又努力想在科研上干出点名堂。东北的严寒赶不走他、西北的狂沙吓不退他。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他甘之如饴。曾和他一起在兰州共事过的朱复成教授清楚地记得,为了攻关气象业务中出现的难题,大年三十,他依旧沉潜在办公室里。1983年,由他执笔首次提出了“6月和10月大气环流突变的非线性机制”。他在非线性大气环流动力学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7年与罗哲贤的两个冬夜促膝长谈让翁笃鸣教授至今难忘。那是在北京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期间,时任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主任的翁笃鸣向罗哲贤介绍了学校学科建设的战略构想,也表达了学校广纳贤才的诚意:“对于你这样的人才,学校将给予政策支持,全力相邀。”

  罗哲贤说:那是一次十分投缘的长谈。一份投缘,满腔热情,直接促成了罗哲贤的回归(南京气象学院的前身即南京大学气象学院)。有了学校资源的支撑,此后,无论是在干旱问题,还是在台风领域,他总是激情投入,乐此不疲。“工作要干得漂亮!”是他的口头禅,他也是这么做的。

  “罗老师非常刻苦,比自己的学生还用功,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是经常的事情”,“为使自己头脑保持清醒做科研,他经常不吃早饭就开始工作。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除非完成了阶段性工作,他才会让自己稍微放松下,他怕打断了工作思路。”学生如是说。这种执著的科研精神让他的学生都感到汗颜,但他仍觉得自己荒废的时间太多了。

  面对外界种种诱惑,罗哲贤心无旁骛,甘坐冷板凳,一心搞科研。十年磨一剑,多年辛苦的耕耘,他终于获得了丰收:

  他在干旱形成与预测方面的研究,为西北干旱预测系统提供了若干预报判据。对于政府和公众关注的西北地区干旱严重问题,他提出的技术方法已在五省区业务部门应用,并提出了植树种草改善局地气候的最佳方案;他发表在国际一流刊物的全英文学术论文,审稿人和编辑曾一字未改全文刊发。由他主持的项目组,从2003年始,三年多来进行的“涡旋自组织动力学的研究”取得了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创新研究成果;他发表于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学报》的“微环境场的多样性和涡旋运动的复杂性”一文,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匿名审稿人及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有突破的发现,有重要应用价值”。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GU)将他的论文选为AGU期刊的2006年度亮点,AGU的科学家Dr.Kumar为他的论文专门写简介并向美国媒体散发;他建立了“‘多对1’的台风生成新模型”,“并解释了其生成机制是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相关论文在欧洲《气象学和大气物理》、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学报》等刊物发表。匿名审稿人对论文的评价为:“这是一个原创性的结果”;他指出地球大气运动绝对涡度守恒的物理约束可以部分地解释勒夫杰依(Lovejoy)分形现象,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学报》。他和项目组成员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与我国灾害性天气形成中的特征现象结合起来,被专家认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乐为人师育英才

  最让罗哲贤念想的还是那三尺讲台。自1988年他回到母系执教,20多年来,他始终在教学第一线辛苦耕耘,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近50名硕士、博士,他们当中有的已成为江苏、山东等省气象局领导,有的已成为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学术骨干。

  “愿不愿意做啊?”“这样做好不好?”“这样做有没有意思啊?”他经常这样询问学生,在他看来,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最重要,有兴趣才会有热情,才有创新的灵感。由于自己心脏不太好,他在上课时总会备上救心丸,从不拉下学生的课。学校班车有时因故晚点,他就自己坐公交赶到学校,他怕耽搁了上课时间。他给学生开设“气候动力学”这门课,在课堂上只讲15分钟课程内容,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高度集中。只要抓住这短短的15分钟讲完要点,剩下的时间他会和学生聊人生,说趣事,谈古董,甚至为大家唱歌。他认为大学之所以存在,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不在于提供给教师的研究机会,而在于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进行学术传承和科研创新。

  有人对罗哲贤说:“你的名气大、能力强、成就高,可以多带几个研究生”,他总是摇摇头。在他看来,带一个研究生,不仅仅要告诉他如何做科研,还要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展的问题,“这是关乎人家一生的事情,不能草率,不可批量生产。”他从来不会多要名额,凡是他带的学生他都会负责到底,他会替学生将来出路考虑周密。学生若想将来去北方工作,他会建议其做干旱研究;愿意留在南方工作的,他会建议其做台风研究。学生跟在他后面做科研,感到很轻松,也会很快乐,因为总会充满激情。他不仅指引论文研究的大方向,更会在做论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精神和能力。他会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他不会直接告诉你结果,而是让学生从科研探索中获得体悟和锻炼。罗哲贤善于引导学生从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从以往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会带领学生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时刻关注顶级专家关心的前沿问题。他的学生写的论文总有创新之处,令评审专家称道。

  严谨求实、以身作则,不言之教是他的秉性。“言传不如身教”,严谨的学术作风,学生及年轻辈教师从他的谈话、论文、专著中总能获享。他写的项目书内容往往只有聊聊几句话,很简练,却写得清清楚楚,每一字、每一句都很慎重。他经常教导学生:“做学问就像一碗清水,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他乐于奖掖后学,并对年青学者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对自己要求一直很高的他,交代事情给身边人时,他很体谅人,总是以鼓励的口吻鞭策年轻学者把事情做得更好。他总会说:“这个不急”、“有时间再好好做”。他对学生总是思考入微,体贴周到。学生每次做完科研回校,他都会塞给学生每人的来回车费和饭钱。由于长期忙于工作,他很少在家做饭,三牌楼大街附近哪家的茶叶蛋、铁板牛柳有特色,哪家的盒饭好吃,他都熟知并介绍给学生。每及此,学生们都兴奋地说:“今天又享用到‘罗老师快餐’啦!”

  春华秋实,一届届学生来了又走了。但无论身在何方,说到老师,罗哲贤的弟子们总是自豪而感动地说:“成为罗老师的学生是最幸福的事情!” 

谦谦大师真性情

  “瞧,罗老师又给我发了张卡通贺卡哩!”节假日来临,罗哲贤的学生总会收到一封精美的电子贺卡,每及此,学生们心中都倍生暖意。为指导学生做论文,虽已逾六旬,他仍坚持每周坐公交来校找学生交谈。他特别怕麻烦别人,哪怕是自己的学生。有事他总是会主动联系学生,对自己的学生也是“您好!”这样的称呼,临别时总会道声“谢谢”、“麻烦了!”。

  “老师从未骂过我们。”“走近罗老师,你会感受到他身上儒雅的气质。”他待人极其谦逊热情,每封给学生的信上第一句话总是“您好!”他和学生谈事,从来不是命令的口吻,而是商量的口气,让人感觉到他很尊重你。“罗哲贤先生谦逊的为人、坦诚的胸襟对我们年轻辈的教师影响很大。”和罗哲贤教授共事过多年的邱新法教授深有体悟。罗教授每次来办公楼找同事谈工作,为避免打扰别人做手头上的事情,他总会站在办公室门口等着,让人钦佩。到外地开会顺便去拜访老朋友但又不想过多地麻烦别人,他总是径自到朋友单位,若碰巧遇不到要找的人,他会很细心地写下留言条说明情况。

  自入校以来,由他参与主持的项目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奖、中国气象局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项7项。他曾连续5届应邀在全国台风科学讨论大会上做报告,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先进个人的称号。据不完全统计,罗哲贤在国内外正式发表的论文140多篇,其中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8篇,SCI(含SCIE)论文25篇。著作4部。论著被核心以上学术期刊引用600次,其中他引450次。

  面对成就和荣誉,罗哲贤坦然处之,他更多地是感到自己身上担的责任。为集中精力搞研究,他婉拒了系主任的任职。学院给他配了专门的办公室,他却让给学生用,他宁愿在走廊里或宿舍中三言两语就把事情交代处理好。“每个人都会有名利观,关键要淡泊名利。” 在他看来,如果计较名利的话,整个身心就不会放在读书、科研上,计较名利还会让人心情不愉快、发火、生气,影响身体健康。真正搞研究的人,要耐得住寂寞。

  夫人马镜娴教授既是他的同事,又是大学同学。几十年来夫妇俩相濡以沫。女儿在无锡一所学校工作,事业有成。无论是散步,还是乘公交时,他总会习惯地牵着马老师的手一起走。他说:“现在年轻人谈恋爱总喜欢称呼‘老婆’、‘老公’的,而我还是喜欢称呼马老师为我的‘女朋友’哩。”马老师腰不好,他就经常背着她爬楼。他们家住在六楼,他就在三楼楼梯口摆放一张小凳子,以便马老师爬楼累了可以休息下。他常对身边好友说:“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人不仅一直支持和理解自己集中精力搞科研,在工作之余她还承担了整个家务,几十年来如一日。”最近马老师身体不太好,于是他放下手头的一切事务,为老伴做饭、买药,安心照顾着她,他觉得自己欠老伴的太多了……

  罗哲贤生活异常简朴,一件几十元买的西装穿了十几年也舍不得换。出差时,他从来都是乘坐火车,不多花公家一分钱。虽然自己手头并不缺钱换大房子住,但他仍旧住在三牌楼那套老式套房里,他说喜欢每天早晨阳光照进老屋的感觉。罗哲贤平常喜欢听音乐、溜旱冰、游泳、收藏青花瓷。每天去溜冰场运动两个小时成为他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并成为溜冰场上公认的高手,西祠网站上有玩友发帖称溜冰场上出了个“罗教练”。

  “罗哲贤先生是一个谦逊的人,一个纯真的人,一个始终秉持学术理想的人,这二十年来本色未曾改变,令人尊重。”曾和他在兰州共事过的朱复成教授这样评价罗哲贤。

  罗哲贤教授正是这样,以自己的“平实”催化着人生的“精彩”。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