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史料撷英
李占清: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2017年05月04日    来源 :     作者: 校史馆    发布 : 校史馆    

2.jpg

2004528日出版的《Science》做了一组题为《大脑和国界!在美国的外国科学家》的专题报道,近距离地介绍了在美国从事科学的职业大军中一支成长中的大型队伍:出生在美国以外的学者。在当期杂志封面上,选择了三位在其它国家出生在美国工作的杰出科学家,其中有一个黄皮肤、黑头发,戴着眼镜的中国人,这个人就是我校79级校友,马里兰大学终身教授李占清。

书山有路勤为径

“看到你们的一双双眼睛,我就想起三十年前的我们参加罗漠院长主持开学典礼的情形”。2009429日下午,李占清在与母校师生亲切交流,这是他的开场白。

李占清1963年出生在河南汝阳。“由于特殊的时代原因,我中学九年有三年都在劳动,初中没有学过化学,英语基础更是薄弱”,李占清回忆道。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李占清点燃了上大学的希望,拼命复习落下的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李占清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时,欣慰之情难以表达。

七年的大学生活,李占清是在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中度过的。“母校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学风很好,池塘边、树阴下面到处都有学生在背英语,上晚自习一直到管理员催促才肯走。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学习,新生入学时高年级的老生还言传身教,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老师们也都很严谨负责。”给李占清留下深刻印象是两位老师:-是大一教动力气象学的徐向荣老师。“当时我对课本中的数据、结论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一上晚自习的时候就爱拉住老师刨根问底,徐老师每次都不厌其烦的回答,并发现我身上有搞科研的潜力。”二是“有幸能够跟随翁笃鸣教授读研究生。翁老师在南信大素以作风严谨、善于逻辑性思维而著称,他鼓励我完全开放式地思考问题,极大地锻炼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督促我看国外的文献,参与到科研项目。”

在翁老师的指引下,研究生阶段李占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花大量时间泡图书馆,整理国内外资料文献,每看同一类型的学习文章的时候,便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及时记录自己的新观点,由此掌握了当时国内领先数据和思路。当他把写好30多篇的读书报告交给翁老师时,翁老师鼓励他去投稿。让李占清欣喜的是,《科学通报》、《地理学报》、《气象学报》等顶级杂志都争相录取他的论文,一时在校内被传为佳话,“这对我鼓舞很大,我从中享受发现的乐趣的成就感,同时让我认识到将国外的先进经验放到中国试验是很好的研究路径。”

1987年,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李占清如愿以偿获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奖学金赴加留学。刚到加拿大做博士研究时,导师对他基本上放任自流,他在图书馆读书,把之前所有的资料都看了一遍,虽然很苦,但弄明白了学科研究中的来龙去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向,收获很大。“只有多读书,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就像爬山一样,多读书就可以使自己首先爬到山顶,确定其他人的研究在整座山上所处的位置和水平,然后从上往下,寻找到研究的路径。”

做勇敢的探路者
  1991年,李占清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他如愿被加拿大气象局聘为博士后研究员。在此期间,李占清在国外顶尖杂志发表6篇文章,因此仅用一年时间便提前完成博士后研究。次年,他又被加拿大国家遥感中心聘为高级研究员。1998年,他因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卫星监测森林火灾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加拿大政府公务员最高奖(又称总理奖)

2001年,李占清偶然间获悉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开招聘教职,便萌发了赴美教学的想法。拥有骄人历史的马里兰大学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能够得到马里兰大学的教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在李占清身上,命运格外垂青。2001年,马里兰大学对参加教职位面试的李占清说:“如果你能够来马里兰大学,可以破例直接聘为正教授。”就这样,年仅38岁李占清成为本领域全美最年轻的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

捧上了“金饭碗”后,同事们都劝李占清可以放松地享受生活,但他没有。“这就像是火车开动后的惯性,再加上爱思考的个性及对科学的兴趣,让我无法停止求索。”他笑着说。

李占清把科学研究的人分做四类:即走路者、补路者、修路者和探路者。走路者,就是简单地重复别人所走过的路,不去创新;补路者,是对别人研究成果的补充和完善;修路者是按照别人的设计,完成修路的任务;探路者才真正符合科学研究的意义,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他最钦佩的是探路者。他说,要成为一名成功的探路者,就要敢于标新立异,要踏踏实实做学问,要敢于挑战权威。

李占清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全球气候与环境,他提出多种用卫星观测全球云、太阳能、光合辐射、紫外辐射、森林火灾、地面植被等模式,一些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在美国宇航局和加拿大卫星项目中,一些算法已被商业界开发成软件在许多国家广泛使用。用卫星估算得到的各种气象参数也在气候变化研究被广泛采用。他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勇于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完成了多项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或空白状态的新课题。他通过建立反射回太空的太阳辐射与地面太阳辐射之间的新型模式,获取了较为精确的“太阳辐射再分配”数据。同时他参与到美国研究新一代地球卫星观测系统(EOS)的开发中。他在《自然》、《科学》、《地球物理研究》、《气候》等国际顶尖科学杂志上发表百余篇科学论文,在国际学术大会数十次做特邀报告。

1995年,北美《发现》电视台和加拿大《环球邮报》对李占清在《Nature》杂志发表的有关云对太阳能吸收的专论文章进行了专题报道;1998年,他因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卫星监测森林火灾方面的突出贡献荣获加拿大政府公务员最高奖(总理奖),加拿大《公民报》就此发表了编者按,高度赞扬了他作为华裔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此外,他还获得了加拿大航空、航天协会等其它6项国家级和部级科技成果奖;他的科研成果还被破例在加拿大国家图书馆中展出。2004年,李占清登上了《Science》封面。同时,他还是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咨询专家、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杰出青年研究基金获得者及海外评委。美国《新科学家》、《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中国《人民日报》、《科学画报》、《科学时报》等都对他进行过采访报道。

让中国科研和世界对话

“月是故乡明”,在国际大气科学界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也无法割舍他心中永远的爱国情和母校情。“将国外科学的先进经验引入中国”,这个三十年前他便意识到的研究路径成为他用实际行动报答祖国和母校的具体方式。于是,李占清运用自身所掌握的大气科学领域前沿知识以及与国内外学术团体紧密联系的优势,不遗余力地宣传我国大气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促进中外合作。

融合国内外的学术资源创办科研中心,一直是李占清的一个夙愿,为此他多次奔走于大洋两岸。在他和海内外地球系统科学学者的共同推动下,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于2000年在南京成立。自成立以来,该院一直在为组建研究全球变化的问题的国际合作网络而努力。

“中国的科研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要和世界对话”。2002年,李占清促成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北大物理学院在北京共同承办“第四届气溶胶—云—辐射与气候相互作用国际研讨会”并代表中美科学家发言。

李占清还积极参与众多国家重大项目。2006年,李占清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王普才教授共同承担重大国家合作项目“中国气溶胶特性及其辐射强迫的地面观测和卫星遥感研究”,为解决解决东亚及全球的气溶胶—云—辐射与气候和环境及人体健康这一国际交叉前沿科学问题做出贡献。

对于母校,李占清更是时常牵挂。每年,他都要不远万里回母校36次,进行学术交流,为师生做报告,他更是学校暑期Summer School的常客,他还欣然应邀担任了学校大气物理学院的兼职院长。“主要是利用在国外的经验、经历,努力把学校的科研带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气象领域里哪些是比较热门的前沿性的理念,毕竟在国外会了解得比较全面。还有就是把国外的技术,尤其是新的观测技术带到国内,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培养学生,并开展合作。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把国外最新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到母校的教学当中,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李占清对促进母校与国际接轨充满希望。

学校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气象工科以及大气综合观测基地的建立,就与李占清不无关系。他曾经专门为校领导及有关专家做了题为《科学实验与仪器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报告,介绍了观测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拥有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可以促成科学发现,提升人才培养,促进技术研发,提升学校工科发展,还可以增强国际合作,推动我国气象事业自主创新,满足国家需要。 

“可以说包括美国所有大学在内,没有哪一所大学在美国气象领域的影响超过我们母校。在每个领域最出类拔萃的人当中都有我们的校友。学校提出的开放发展,联合发展,让我们很振奋,几乎每个校友回到国内都想来学校看看。”谈起母校,李占清总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豪。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李占清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勉励青年学子:路在脚下,努力就有机会。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