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史料撷英
刘桂馥:人生几何如解题
2017年05月11日    来源 :     作者: 校史馆    发布 : 校史馆    

  大学毕业时,老师曾劝他不要选择做教师;1978年,他走上了全国科学大会领奖台;年过七旬,他仍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人生几何,执着淡定。这是怎样的一位老教师?记者近日走近了他——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刘桂馥教授。

    虎年初春的南京寒意未退。两杯清茶冉冉升着的雾气,透过台灯上的白炽灯光散发出阵阵暖意,围坐在刘桂馥老师家中的书桌旁,一老、一少进行着闲聊、交谈,略显局促的房间显得安静、温馨。不觉间,时间过去了两个多小时,记者采访结束时,刘先生一直送着走出了电梯门。从中保村回来的路上,淅沥的春雨洒落在伞叶上,点滴水珠集合于伞骨尖,眼前的景象与刘先生50余年的数学人生交织,我竟有时空交错的感觉。

 

  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我选择了教书 

    刘先生1937年生于天津一户底层工人家庭,上有两兄长,后举家迁往哈尔滨。为了谋生,父辈们在关东奔波了数十年,家境虽不富裕,父亲却时常谈起自己打拼生活的故事,告诫三兄弟没有学问和技术谋生是多么不容易!家庭生活虽不间断颠簸别离,但父亲在子女的读书上却决不吝惜。在父母重视教育、兄弟和睦相处的熏陶下,刘先生读书的种子从小就种下,自身的学习也从没有间断过。大哥和二哥也都分别入哈工大、中国医科大学学习。中学时,刘先生最喜欢的是物理和数学,毕业时他有两个志愿,其一是学习电气技术;其二是学习天文数学、近代物理。 

    读书期间,好玩的物理学课外读物以及实际试验深深触动了他的兴趣,并促使他不断扩充着自己对其他科学的兴趣爱好,他也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学习成绩。临近毕业时,和同时代的很多有志青年一样,他也琢磨着如何把人生理想和新中国的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期待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材料理论研究人员。这种孜孜不倦、读书好学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读完大学,1960年夏,刘先生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同年秋天分配至南京气象学院(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书。 

    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刘先生自嘲道:当年差一点与做教师分道扬镳。上世纪50年代,北大的考试方法很独特,刘先生至今仍然津津乐道。5年学习没有答过一张试卷,数学考试全是口试’”。教师提前约见学生随机抽题,学生到隔壁房间做准备,然后再回到考场单个进行答辩、板书讲解。上大学时,刘先生是个爱静的的人,口头表达能力也不突出。毕业考试时一紧张,答辩内容竟然跑偏了,面对涨红着脸、一副窘样的刘桂馥,系主任徐老师并没有责骂他,一边给了他一个满分5分,一边奉劝他将来什么工作都可以做,就是不要做老师 

    老师的忠言并没有吓怕志在有为的他,天生不服输的他跟自己卯上了劲,坚持了自己的职业选择并走得越发自信。刚来南气院时,学校刚创建,条件非常艰苦,在北大待惯了,心里也会有落差,想家有时想到哭……。大学给我打下了太好的基础,刘先生说。在求学路上,正是有着徐老师这样好的老师,才极大地激励着他的人生选择。我喜欢教师工作,除了它的社会价值外,还在于学校是陶冶人品的最佳环境。人生波折,值得回忆,这何尝不是一种美?谈及此,刘先生的知足和坦诚溢于言表。

  诱导兴趣+启发创造=教书匠的本职 

   数学很好玩教学不是灌输知识。在刘先生眼中,知识素质是教师的当然前提,然而单有此是不够的。好教师应该为人坦诚、治学认真、具有的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名利观。刘先生说,数学拥有无穷的天地,好玩就是要引导人自觉投入知识创作的兴趣中去。何为兴趣?人的自我能力的发现就是兴趣本源。在他看来,教师要具有把厚书讲薄的能力、潜心诱导学生产生数学兴趣的能力、扭转基础差学生学习被动的能力。老师带进门,功夫靠自身。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勇气、创造的爱好,启发学生的主观思维、主动思考。几十年来,刘先生也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讲解,对教材取其要点多角度说明,并讲透;将习题穿梭于课堂中,注重分析和提示,找出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进行二次讲解。 

    教师在课堂中仅仅是助产师,其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学生一旦提出了问题,那么他们解决问题的注意力更集中,主动性更强烈。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刘先生总是颇费心思地充当星星之火,希望藉此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启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教学活动首先是教师的一种创造性实践。除了承担普通本科生的离散数学算法分析数理方程和数学专科生的基础数学论等8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之外,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刘先生率先给气象类硕士、博士研究生开数学课。现代应用数学选讲微分方程选讲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动态规划等科目的开课,为学校研究生数学课程建设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早期,气象类研究生数学基础不深、知识面窄,而且教学无特定教材。面临这些困难,刘先生总是费尽心思的挑选教学素材、精心备课,多数成果被研究生应用到气象学科的研究工作中。正是这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许多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事业有成后,都写信感谢刘先生给予的数学思想教育,为他们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一届届学生的真诚和记忆,也让为人师的他尤其感到宽慰和鼓舞。1991年,刘先生即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称号,1992年享受中国气象局特殊贡献政府津贴。  

  知识广度>知识深度=直观教学更佳 

    在外行人看来,数学总是显现得枯燥和艰涩;而在刘先生看来,教师就是要启发学生,使其不被数学严格的面孔吓住。他主张,教学的第一要点要直观。这是因为人的第一思维不是逻辑思维,真正的思维是形象思维,直观性教学更能让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超过深度。数学教学也是混杂的,要有参照和交叉,教数学就不能不懂物理,概率、图论、几何、代数、函数、微分、数学物理等等要尽可能的涉猎,唯有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这样的数学课听起来更像享受。 

    教学如同教人下棋,盘盘都赢对手的不是好老师。刘先生坦言,好的老师应该设计几盘棋,要让学生赢棋、和棋、输棋的感觉都能够体验到。教学不是灌输基本的知识和格式,而要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解题方法或招数。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数学投以真情,方法是强调数学背景、强调数学直觉,且直觉因水平不同而异,使学生能感到数学的美,只有这样,才能叫学生受益终身。相长,即便多数课程内容不深,刘先生都注重多门数学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有本质的理解,强调数学直觉,也是便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力。 

    依托扎实的数学基础、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过硬的教学水平,再加上刘先生多年来对大气学科的理解,他将近代数学思想引进到大气科学中,如动力系统与半群,小波分析和多重网络技术等,进行跨学科、横向科研,为气象学科提供了几种全新的的数学方法。其发表的递归分解递归相似和线性多步法不变量方法以及函数单行和外展开等文章体现的三个数学框架,在常微和偏微理论和求解方面提出了新见解、新概念和新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气象学科探索性工作。 

    缘于一个数学教师的敏锐和智慧,刘先生立足拓宽本学科领域,追求不懈、思考不止,在推广应用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同样做出了很多贡献。他的研究成果吸引了很多国内外气象专家的目光,这些新方法在WMO(世界气象组织)国际会议和兰州中心台进行了交流和应用。 

    1995年3月WMO(世界气象组织)北京会议上,他应邀宣读了不变量法方法的计算方案等2篇文章。兰州干旱所引用了相关方法作了百年海温异常研究,获得了传统方法未曾揭示的规律,受到了专家的广泛好评,该项研究获得了当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其主持的课题大气科学中的递归分析研究,对于递归相似的原理、方法及计算程序框图均作了详细的讲解和研讨,兰州干旱研究所、兰州中心气象台、省局气候资料室的20余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试算,应用成果表明,递归相似方法能清楚地揭示气候跃变,并给出了数量描述。   

  读书&教书=刘桂馥的幸福  

    1978年,刘桂馥研制成功气象自动填图软件,并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谈到此,刘先生对记者摆摆手,自谦道:自己只是参与做了一些事情。三尺讲台,眷念终身。在刘先生眼中,学习和教书才是永不止境的事业。1999年退休之后,刘先生继续着为学校各年级上课。有时要上6学时不同的课,一些青年教师因故外出学习、不能上课时,他总是毫不迟疑地接受临时邀请。有时上午上完课,遇上学生答疑,饿着肚子乘车到家已经1点多。 

    众所周知的上课深入浅出、教学效果好,外地气象部门也经常邀请他前去讲学,他总是不厌其烦。优秀的教学效果,虽源于他学识的深厚,也源于他认真的备课过程。他平常广猎书海,经常看书、备课至12点以后。夫人担心的他的身体,让他少上一点课。刘先生却坚持说,学校请我上课,我不能谢绝,这也是对学校力所能及的工作。 

    刘先生从来不贬低、不为难学生,最难的是刘先生出的思考题,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是不是听懂了他的课。同学们就猜,刘老师的思考题是从哪来的?到图书馆去找,谁都找不到。原来,这些题是刘先生自己出的,并且都事先自己做一遍。刘先生有一个特点,他不愿意出一个考题,让学生答不出来,他主张:授课要出难题,考试要出易题。”“对人宽厚是美德,一年级学生课堂要由老教师上,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宽厚相待,成绩优异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几十年来,他一点都不求全责备学生,无论基础好的还是差一些的学生都对刘老师非常尊敬。  

    小学三年级时读过的一篇文章让刘先生至今难忘,那是叶圣陶的《兴趣是什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刘先生娓娓述道,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就会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具有广泛而浓厚兴趣的人,就会孜孜不倦地博览全书,学得广,钻得深,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在刘先生的心中,学习和思考何尝不是人生一件乐事! 

    《马斯洛人本哲学》、《数学与猜想》、《心灵简史》、《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书桌上码着的一摞各类图书彷佛告诉着大家,读书、教书,这就是刘桂馥的幸福。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