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首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史料撷英
雷兆崇:一个中国人15年的WMO之旅
2017年05月04日    来源 :     作者: 校史馆    发布 : 校史馆    

雷兆崇2.jpg

WMO,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世界各国政府间开展气象业务和气象科学合作活动的国际机构,至今已走过60个年头。一位叫雷兆崇的中国人,在这一国际机构中工作了15年,他代表着中国,也代表着母校。 

  南气院的第一个研究生

1963年9月,雷兆崇考入我校气象系学习。回忆起在母校上学的时光,雷兆崇兴奋地说:“我还曾经横渡长江呢!”当时人民崇拜毛主席,由于毛主席喜欢游泳,于是许多青年学生也开始学习游泳,雷兆崇就是其中一个。学校附近的一条水沟,也就是现在的“群英河”,成为了他学游泳的理想场所。1965年暑假,他就成天泡在这条水沟里练习游泳,水平提高很快。1966年,学校选拔大学生参加横渡长江活动,雷兆崇积极地报了名,遗憾的是没被选上,他心有不甘,就和其他3个同学一起,把衣服寄存在三汊河附近一户人家,趁执勤人员疏忽之际跳入了江水之中,终于实现了游泳横渡长江的梦想。

毕业工作10多年后,雷兆崇又于1978年9月气象系数值预报方向的研究生,成为文革后国家第一批研究生,也是我校首批7研究生之一。

  三年研究生学习期间,雷兆崇勤奋刻苦,成绩优异。距离正式毕业还有几个月之际,国家气象局决定派雷兆崇作为南京气象学院(我校前身)首批出国访问学者到英国学习,因此他被安排提前做完毕业答辩,赴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合作科研。

“我们是南气院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我又提前毕业,这样,我就成了在南京气象学院毕业的第一个研究生喽!”雷老师幽默地笑着说。

1983年,雷兆崇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作访问学者,即将期满回国。他在英国的指导老师Dr Duncan希望其留在英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经当时世界气象组织中国常任代表、中国气象局局长邹竞蒙向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推荐,雷兆崇成功申请到了WMO提供的三年奖学金,解决了攻读博士学位的经费问题。

1986年4月,雷兆崇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爱丁堡大学气象系博士学位。回国心切的他来不及领学位证书和参加毕业典礼,就在5月初返回了南京气象学院。“当时爱丁堡大学的博士生都是每年7月正式毕业,我因为提前回国,所以虽然取得博士学位,却一辈子没穿上博士服啊!”说起自己这些经历,雷兆崇爽朗地笑了起来。

回忆起在爱丁堡的学习经历,雷兆崇说:“英国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很高,我的博士论文在爱丁堡做了三年时间。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么先进的绘图和排版软件,不单是数值模式和诊断分析,就是绘图、排版都要自己编写程序,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计算机上工作。现在看到这本265页的论文,我就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在爱丁堡的日子……”

 

  卡塔尔的一场虚惊

  回到南气院后,雷兆崇担任了我校气象系副主任,1986年被聘为副教授,1990年被聘为教授。

1990年雷兆崇竞聘为世界气象组织教育训练专家,赴卡塔尔气象局对该国刚参加气象工作的20名青年人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培训。卡塔尔夏季炎热,每天最高气温都在46-47oC,当时在卡塔尔气象局任教的仅雷兆崇一人,几乎每天都要给学生讲六节课,工作十分辛苦。

然而执教2个多月后,就发生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由于多哈市距离科威特边界仅100多公里,海湾战争前夕,当地群众担心伊拉克空袭和使用化学武器,形势极为紧张。

联合国对在海湾地区工作的专家的安全十分关心,战争爆发前,WMO技术合作司曾几次建议雷兆崇暂时撤回到日内瓦,待战争平息后再重返工作岗位,卡塔尔政府也劝他暂时离开。但出人意料地,雷兆崇两次签字表示自愿留在卡塔尔。他告诉记者,卡塔尔与我国建交时间虽不长,却是一个与我国有着良好关系的发展中国家,两国气象部门间的关系也非常好。当时卡塔尔气象局局长刚当选为WMO第二区域协会主席,在亚洲,特别是在阿拉伯国家的气象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培训好那20名年轻人对于卡塔尔气象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气象合作、扩大中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当时的课都是我上,我一走,学生就没人管了,这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受援国都会造成极大损失,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到卡塔尔任教是一项光荣而且极富挑战性的援外任务,我必须全力以赴,不负祖国信任。”

开战前一天,WMO技术合作司以开会为由通知雷兆崇次日必须乘飞机到日内瓦,当地也将机票事先准备好交给了他。无奈之下,雷兆崇匆匆地跟中国大使馆和中建总公司的朋友告别,准备起程。哪知次日凌晨战争就爆发了,早上乘车赶到机场,只见机场早已关闭,所有航班均已取消,只好调转车头返回气象局办公室。大约上午10点左右,联合国计划开发署驻卡塔尔办公室又通知雷兆崇去开会,再一次劝其乘坐英国或美国撤侨的飞机离开,或者派直升机送其到阿联酋的阿布扎比,但雷兆崇都没有同意。就这样,雷兆崇以世界、祖国的委托为使命,不顾个人安危,主动放弃了撤离机会,留下继续工作。

当时联军重兵压境,很快就控制了战争局势,伊拉克的飞机并未起飞作战,卡塔尔的多哈市并未真正受到空袭的威胁。“只是虚惊一场啊!”雷兆崇笑了笑说。“不过由于通讯一度中断,南气院的领导、朋友及家属对我的安危倒是十分挂念。战争期间教书更困难了,教室100米以外就是机场跑道,F16战机起降频繁,噪音震耳欲聋,讲课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被中断。

在卡塔尔一年,尤其又是在海湾战争期间,雷兆崇对卡塔尔的气象事业做出了贡献,任教之余,还作为气象局顾问,对战争中石油燃烧后油烟的飘向以及化学武器影响等问题接受有关部门的咨询。卡塔尔气象局对雷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向WMO做出了高度评价。1991年4月,雷兆崇圆满完成了一年的教学任务,回到日内瓦述职,然后返回祖国。 

  在WMO的15年

1992年6月,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的邹竞蒙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再次向当时的WMO秘书长奥巴西推荐雷兆崇教授到WMO秘书处任职,随即又安排其以顾问身份赴日内瓦参加WMO第44届执行理事会。会议期间,雷兆崇参加了面试,7月被WMO秘书长正式任命为WMO天气预报研究与热带气象处处长。

提起这段经历,雷兆崇笑着说:“面试后,邹局长立刻问我情况,我说‘他们说我还行,他们心里怎么想我就不知道了’,邹局长说,外国人在这种事情上一般不会讲假话。事实上,面试后半个小时,奥巴西就来电通知邹局长我已经被任职,但邹局长怕我知道后不好好开会,准备回到北京后才告诉我。”

雷兆崇负责的WMO天气预报研究与热带气象处隶属于大气科学研究与环境计划司,现已更名为世界天气研究计划处。从1992年8月到2007年7月的15年间,雷兆崇主要负责规划、组织、实施并协调WMO有关天气预报与热带气象研究的科学计划,其内容涉及大气动力学、数值天气预报、统计学、雷达气象、卫星气象、资料同化等气象学科,以及热带气旋、季风、暴雨、干旱、沙尘暴等重要天气过程的科学研究。在此期间,他多次组织了WMO大气科学委员会短期天气预报研究、中长期天气预报研究及热带气象研究工作组、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工作组及其下属各项目的科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会议,评估工作进展,讨论未来工作计划并做出有关决定。

同时,雷兆崇还参与计划并组织了多次气象与海洋观测资料同化、临近天气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热带气旋和季风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许多其他方面的学术会议,编辑、出版了会议文集、数值预报和长期预报进展等技术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他还曾多次组织有关预报检验、有限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季风、热带气旋、临近天气预报及减灾防灾等专题的国际培训班,促进科研成果向业务工作转化和先进预报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在此期间,雷兆崇对国内气象工作也很关注。全力支持国内领导、专家参与WMO大气科学委员会及其工作组的活动,多方面支持国内专家参与世界天气研究计划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并始终保持了与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的联系。同时,雷兆崇还在我校,以及深圳、杭州、广州、海口和香港、澳门等地共组织了大约20个国际会议或培训班,为国内年轻的专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在WMO的15年,雷兆崇见证了中国气象事业在世界地位的变迁。他说,80年代初期中国刚加入世界气象组织时对工作事务还不太熟悉,所以当时对很多会议文件都提不出多少意见,现在,我们国家也能在很多问题上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也会根据我们的意见作相应的文件修改。

中国一向重视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通过WMO对这些国家的援助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学术交流,为中国与这些国家发展双边关系提供支持,同时也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我国每年组织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学术交流,请各国气象局局长进行参观考察。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每个国家气象局局长都来访问过中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自己国家气象事业的发展,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雷兆崇说。中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些国家提供帮助,中央气象台就曾为几个国家提供气象台显示系统,使得天气图、卫星资料、雷达资料能够更直观地为气象预报提供服务。同时,中国还为这些国家举办过多次学习班。雷兆崇笑着说:“到这些国家去时,会遇到很多人说上过中国举办的学习班。”

我们为他们提供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重要的是在技术上帮助他们,使他们能够逐渐发展起自己的气象体系。雷兆崇介绍说,中国每年为非洲的15个留学生提供奖学金,每年15个,十年就是150个。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上的援助对于这些国家发展科研要远比几台仪器效果要好的多。 

2008年,雷兆崇回到了中国,回到了南京这片热土上。

回国后至今,雷兆崇一直留在母校工作,参与世界气象组织南京区域培训中心的相关活动,并担任博士生导师。他坦言,南京区域培训中心是我国同国际气象界交流的一扇窗口,办好它,对于促进第三世界国家气象事业的发展、发展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竭尽全力使它发展得越来越好!

雷兆崇深有感触地说:“祖国对我恩重如山,我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她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是我的荣幸……”

   © 2019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史馆   版权所有 NUIST备80066